首页 > 军事历史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9节

  “不错,正是额手称庆。”

  杜楚客肯定地点点头,笑容不减。

  “依臣之见,非但不是前功尽弃,恰恰相反,太子……乃至其背后出此下策之人,已自绝于陛下之前,自陷于万劫不复之地矣。”

  李泰脸上的愤怒瞬间被巨大的困惑取代,他皱紧眉头。

  “你……你此言何意?给本王说清楚!现在明明是他们占了上风,扭转了舆论,怎么反而是他们万劫不复了?”

  杜楚客不答反问。

  “殿下,请您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我们散播的那些谣言,诸如太子结党、私通突厥、诅咒陛下、行为不端,其核心作用,究竟是什么?”

  李泰愣了一下,下意识回答:“自然是败坏他的名声,让父皇和朝臣厌弃他,让天下人觉得他不配为储君!”

  “对,也不全对。”杜楚客微微摇头。

  “更核心的作用是为陛下提供一个理由,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甚至执行废太子的理由。这些罪名,无论真假,只要形成了舆论压力,只要让陛下觉得太子确实‘失德’到了动摇国本的地步,那么,废立之事,便顺理成章。”

  他顿了顿,看着李泰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道:“那么,请问殿下,如今东宫的应对,是否从根本上否认、或者洗刷了这些罪名?比如,他们能否证明太子没有结交过侯君集?能否证明他没有模仿过突厥习俗?能否证明他内心对陛下毫无怨望?”

第59章 纵观史书,确实找不到第二例了

  李泰沉吟良久,最终缓缓摇头。

  “不能。这些事……桩桩件件,都留有痕迹。他们无法彻底洗清。”

  “正是如此!”杜楚客的声音带着兴奋,带着洞悉一切的寒意。

  “东宫的应对,看似精妙绝伦。臣不得不承认,设计此局之人,对人心、对舆论的掌控,已臻化境。用一首足以传世的诗篇来拔高太子形象,用荒诞不经的祥瑞转移视线,甚至让部分愚民心生同情。但是——”

  他话锋陡然一转,声音转冷。

  “这一切手段,都没有正面回应我们泼出去的脏水!他们只是在世人观感上做文章,让无知百姓觉得太子或许冤枉。可殿下觉得,这些百姓的观感,在储君废立这等国本大事中,能起几分作用?”

  李泰眼中精光一闪:“你的意思是……”

  “在决定大唐储君这等关乎国本的事情上,百姓怎么想,市井如何议论,其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

  杜楚客语气斩钉截铁。

  “真正能决定太子命运的,只有一个人——陛下!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民心向背,不过是可以随意操纵的数字,轻如鸿毛!”

  “甚至,东宫此举,非但无益,反而会引来陛下的雷霆之怒!”

  “为何?”李泰身体前倾,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

  “殿下请细想,”杜楚客的声音带着寒意。

  “东宫如今在做什么?是在操纵舆论,是在利用民心为自己造势,且手段如此之高明,翻开史书,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在陛下眼中,意味着什么?”

  李泰的瞳孔骤然收缩,他似乎抓住了什么。

  杜楚客一字一顿,声音冰冷彻骨。

  “这意味着,太子,或者说太子背后那个人,比任何人都更懂得掌控舆论的力量,也比任何人都更擅长用这种方式积累政治资本!这是在触碰真龙逆鳞!”

  李泰倒吸一口凉气,但脸上有了一丝玩味的笑容。

  他发现自己险些被表象迷惑,忽略了最致命的关键。

  “而且,殿下,您再往深处想。太子之前是什么形象?冲动、易怒、乖张、甚至有些愚蠢。这样的太子,虽然让人讨厌,但对陛下而言,某种程度上是安全的,因为容易掌控,容易看透。”

  “可现在呢?他突然变得如此‘聪明’,如此‘善于谋划’,还能弄出这等连我们都叹为观止的舆论手段……这前后的反差,这突如其来的‘智慧’,来源何在?”

  李泰瞳孔一缩。

  “是他背后的那个高人!”

  “没错!”杜楚客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

  “殿下,臣纵观史书,能在如此短时间内,用如此手段扭转舆论者,实属罕见。太子身边,定然出现了一位极其擅长此道的奇人异士。”

  李泰急切地问道:“若真有如此大才辅佐那跛子,岂非心腹大患?”

  杜楚客冷冷一笑。

  “这才是最致命的一点!陛下,以及朝堂那些老谋深算的重臣,现在必然已经将目光,死死锁定在了那个藏在东宫阴影里的‘高人’身上!此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经犯了天大的忌讳!”

  “为何?”李泰声音急切。

  “殿下,此一时彼一时也。”杜楚客摇头。

  “辅佐,与操控,是两回事。”

  “太子,其人性情如何?骄横跋扈,刚愎自用,亲近群小,疏远正臣,此乃朝野皆知之事!魏征,国之柱石,屡次直言进谏,结果如何?太子可曾真正听进去半分?东宫那些属官,如张玄素、于志宁等,哪个不是饱学之士,哪个不曾苦口婆心劝谏?太子又可曾对他们言听计从?”

  李泰摇头:“不曾。那跛子若是肯听劝,又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田地。”

  “正是!”杜楚客重重说道,“然而,对此番舆论攻势,从纳谏姿态到这‘灵犬卜卦’,太子却执行得如此干脆利落,效果如此立竿见影。这足以证明,太子对此人,几乎是言听计从,信任有加!此人能驾驭太子这匹劣马,仅凭此点,已堪称鬼才!”

  “既然如此,此人此刻最应该做的,是劝谏太子收敛锋芒,闭门思过,安分守己,做出痛改前非的姿态,以静制动,等待陛下态度缓和。这才是最稳妥、最安全的策略。”

  他的语气变得极其严肃。

  “但是,此人是怎么做的?他反其道而行之!他教太子顶撞陛下,教太子玩弄权术,教太子搅动舆论!他将太子,将整个东宫,乃至所有与东宫有所牵连的人,都推到了与陛下直接对弈的危险境地!”

  杜楚客看着李泰,一字一句地问道:“殿下,您说,这样一个‘高人’,陛下会容他吗?赵国公会容他吗?满朝希望稳定的文武大臣,会容他吗?”

  李泰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回答:“绝不会!”

  杜楚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讥讽。

  “此人现在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隐藏自身,反而是在拼命地彰显自己的存在,彰显自己的能力!他让陛下和朝中重臣们,清晰地看到了东宫有一个能够‘蛊惑’太子、‘操弄’民心、‘对抗’圣意的危险人物!”

  “而从古至今,任何试图操控舆论、蛊惑储君的人,无论初衷如何,才华几许,都只有死路一条,绝无例外。”

  “此人之愚蠢,纵观史书,确实找不到第二例了。”

  李泰已经兴奋了起来。

  杜楚客继续他的死亡宣判。

  “此人如今所有的操作,无论是在塑造太子‘纳谏’形象,还是搞这出‘祥瑞’闹剧,在陛下和重臣们看来,都不是在帮太子,而是在将太子往万丈深渊里推!”

  “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必死之路!他现在做得越成功,展现的能力越强,陛下和朝堂的杀心就越重!”

  “可是……父皇至今未曾发作……”李泰疑惑问道。

  “何须陛下亲自出手?”杜楚客冷笑一声,带着洞悉一切的嘲讽。

  “殿下莫要忘了,东宫所有属官,皆有家族,皆有联保。他们的背景,在朝廷档案中清清楚楚。如今,太子身边存在这么一个‘高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只要稍微留意,就能查到此人的蛛丝马迹,再根据过往行事表现,查到此人不费吹灰之力!”

  “可是……父皇现在并没有证据证明此人是谁,也没有理由对东宫官员下手啊?”

  “证据?理由?”

  杜楚客嗤笑一声,那笑声里充满了对权力游戏规则的洞悉与冷酷。

  “殿下,您还是太仁厚了。在陛下和朝臣面前,在涉及社稷安稳、帝王权威的根本问题上,证据和理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陛下不需要确凿的证据证明具体是哪一个人,他只需要‘怀疑’,只需要‘感觉’东宫有这么一个危险的存在,就足够了!”

第60章 至少不足为惧

  “殿下,”杜楚客躬身,声音压得更低。

  “臣方才已剖析,东宫此番应对,看似高明,实已触犯天颜。陛下此刻,绝非欣慰,而是震怒!龙颜震怒之下,首要之事为何?”

  李泰眼神一凛。

  “查!查出那背后蛊惑太子、搅动风云之人!”

  “正是!”杜楚客斩钉截铁道。

  “陛下定然已下令,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严查东宫近日所有人员动向、交往背景。臣料定,不出两三日,那藏头露尾之辈,必现原形!陛下绝不会容忍此等能操弄太子、影响舆论的隐患存在!”

  李泰缓缓点头,但随即眉头又皱起。

  “那我们之前散播谣言的人……尤其是柳奭,他知晓内情不少,若被查到……”

  杜楚客脸上掠过一丝狠厉之色,做了个下切的手势,声音冰冷无情。

  “殿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柳御史……以及那几个负责具体散播消息的市井之徒,不能再留了。必须彻底斩断线索,不能让火烧到魏王府。”

  李泰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但很快被决然取代。

  他深吸一口气。

  “恩。要做得干净,不能留下任何把柄。尤其是柳奭……给他个体面,保他家族无恙。”

  “臣明白。”杜楚客垂首,“殿下放心,臣会安排妥当,必是意外之局,无人能疑。”

  ……

  次日,朝会。

  太极殿内,百官肃立。

  御史队列中,一位姓王的御史率先出班,手持笏板,声音洪亮却难掩急切。

  “陛下!臣有本奏!近日长安市井,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既有污蔑储君、诅咒君父之恶毒言论,亦有诸如‘公鸡司晨,诞下金卵’、‘狸奴搔首,竟成诗篇’、‘细犬抬爪,预卜吉凶’等荒诞不经之谈!此等言论,无论褒贬,皆混淆视听,愚弄黔首,长此以往,必使民心浮动,是非颠倒,实乃动摇国本之祸源!臣恳请陛下下旨,彻查流言来源,严惩造谣生事之徒,以正视听,以安天下!”

  他话音落下,又有几名御史纷纷出列附和,言辞激烈,仿佛不立刻彻查,大唐江山明日就要倾覆一般。

  龙椅上,李世民面无表情地听着,目光掠过下方慷慨激昂的御史们,又扫过前排沉默的重臣。

  长孙无忌眼帘低垂,仿佛在养神,心中却是一声冷哼。

  动摇国本?

  国本若是这般轻易就被几句市井流言动摇,那这贞观基业也未免太不堪一击。

  这些御史,急于表现,捕风捉影,终究是格局太小。

  只是背后之人一定要揪出来,让其身死灭族。

  房玄龄微微蹙眉,他倒不觉得国本如纸糊的,只是觉得此事处置需格外谨慎。

  太子近期的变化,无论是自身醒悟还是有人指点,总归是向好的。

  此时房玄龄已经对背后之人有了改观。

首节 上一节 39/1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