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32节

  初步看来,他成功了。

  至少,他成功地引爆了这一切,将那不见天日的黑幕撕开了一道口子,引来了至高无上的震怒和彻查的旨意。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

  随后的几天,更多细节通过不同渠道零散地传到了书院,逐渐拼凑出事件更完整的轮廓。

  据说,元沧澜敲响登闻鼓后,并非一帆风顺。其生父背后的势力及其党羽立刻进行了疯狂的反扑。

  他们在朝堂上公然抨击元沧澜“忤逆不孝”,罔顾人伦,其言不足信;污蔑他乃是“受人指使”,背后有政敌操纵,意在攻讦;更质疑其所呈证据“来源不明,真伪难辨”,企图将水搅浑。

  朝堂之上,两派势力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一方力主严查,以正国法、安民心;一方则拼命维护,试图将大事化小,保护既得利益集团。

  就在僵持不下,眼看元沧澜可能被扣上“不孝忤逆、诬告尊亲”的罪名反而下狱之时,事情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据说,在最为关键的一次公堂对质或朝议中,面对汹汹质疑,元沧澜悲愤至极,竟做出了以死明志的惨烈举动!

  虽不知其具体方式,但这一举动,彻底震撼了在场所有人,也通过某种渠道迅速传开,引爆了京城的舆论。

  士林清议为之沸腾,百姓闻之无不唏嘘愤慨。

  一个读书人,若非蒙受天大的冤屈,被逼至绝境,何以至此?!

  “以死证清白”、“以血谏君王”的悲壮故事,迅速压过了那些“忤逆不孝”的指责,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成为了压垮反对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终,皇帝陛下龙颜震怒,不再犹豫,下旨彻查,一查到底!

  而关于元沧澜的结局,传来的消息则有些模糊且令人稍感安慰。

  说他当时伤势极重,但万幸被在场太医全力救治,保住了性命。

  只是此后,此人便仿佛消失了,无人知其去向。

  有人说他被秘密保护起来了,以免遭报复;也有人说他心灰意冷,已然离开京城这个伤心地……

  王明远听到这些,心中百感交集。

  既为元沧澜的惨烈抉择而心痛,又为他最终活了下来且似乎达成了目标而稍稍松了口气。

  只是,经此一事,世上怕是再也没有那个清冷孤傲的才子“元沧澜”了。

第182章 最终结果

  时间悄然流逝,冬雪消融,春风渐暖,岳麓山上的树木抽出了新芽。

  一个多月后,秦陕惊天贪腐案的最终处置结果,终于通过邸报明发天下。

  其惩治结果之严厉,牵连之广,令人触目惊心!

  案卷所涉,上至户部某侍郎乃至户部尚书,下至秦陕行省府、州、县各级官员,入-狱者竟逾百人!

  贪墨之巨,骇人听闻!

  其中罪大恶极者,判斩立决、秋后处决者多达四十余人;其余或流放三千里,或抄家革职,永不叙用……

  一整个盘踞在秦陕之地和朝堂之上的庞大贪腐集团,被连根拔起,彻底清洗!

  王明远急切地在邸报上寻找,心跳如鼓。

  直到将每一个字都看完,他才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有师父崔显正的名字!

  不仅没有在罪官名录中,甚至在后续的处置通报中也未提及。

  又过了约莫半月,他相继收到了两封信。

  第一封信,信封很普通,落款却让他心头一跳——“卢阿宝”。

  他急忙拆开,信纸上的字迹清瘦依旧,却似乎比以往多了几分沉淀后的平和。

  信中,对方坦言自己如今已改随母姓,名唤“卢阿宝”。

  往事已矣,旧名已不愿再用。

  京城风波已告一段落,他性命无碍,让王明远不必挂心。

  如今跟随一位值得敬重的长辈做些事情,虽前路艰难,但心是安的。

  信末,他写道:“世间已无元沧澜,唯有卢阿宝。

  前路漫漫,各自珍重,山高水长,或有重逢之日。”

  王明远捧着这封信,反复看了好几遍,心中感慨万千,最终化为一声叹息和一份默默的祝福。

  能挣脱枷锁,重新开始,或许对他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

  第二封信,则是来自师父崔显正。

  信中的语气,是王明远熟悉的沉稳,却也比往日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欣慰?

  崔知府在信中首先感谢了王明远那封及时的信。

  他言道,正是因为这封信的提醒,他才能在上官猝不及防到来核查时,提前有所准备。

  不仅迅速厘清了长安府的账目,更是主动配合,甚至提供了一些关键线索,协助上官雷厉风行地厘清了不少迷雾,这才在后续的滔天巨浪中得以保全,甚至因“协查有功、治下清明”而得到了赏识。

  当然,此举也彻底得罪了秦陕官场原本盘根错节的旧势力,日后仕途必多艰险。

  但他笔锋一转,语气变得铿锵:“然,为国除蠹,为民请-命,纵前路荆棘,吾往矣!明远吾徒,此事亦予汝一鉴:

  官场非坦途,然心中自有尺规,有所为,有所不为!汝当安心向学,夯实根基,未来方有可为之地!”

  信的末尾,他稍稍透露了一点口风,语气中带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稳:“此番事了,朝廷将有表功。为师或将于近期,调任秦陕行省巡抚一职,总揽一省政务,整顿吏治,安抚民生。任重道远矣!”

  王明远看到这里,又是惊讶,又是由衷地为师父感到高兴。

  不仅安然度过危机,更能借此东风,更上一层楼,直接主政一方!

  这份魄力、能力和运气,当真令人敬佩!

  他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师父的为官智慧,自己需要学的还太多太多。

  季师兄当然也收到了师父的书信,休沐日见到王明远后,连连感叹:“恩师不愧是恩师!吾辈楷模!哈哈,此事当浮一大白!”

  当晚,师兄弟二人难得地喝了几杯,既是庆贺师父高升,也是庆幸自家这一脉总算在这场惊天风波中平稳落地,未来可期。

  至于那场引发了最初朝堂争议的“台岛租售”风波,朝廷也很快有了明确的定调。

  后续的邸报和朝廷明发谕旨中,严词驳斥了此议,定性为“奸佞误国之论”,宣称朝廷从未真正考虑,并申明了对所有疆土毫不动摇的主权。

  这一强硬姿态,极大地安抚了天下士子之心,也让众人对皇帝的英明感佩不已,仿佛之前的风波只是一小撮跳梁小丑的妄议。

  王明远读到这些,心中明了,这不过是帝王平衡之术和收拾人心的手段罢了。

  若非元沧澜豁出性命捅破了秦陕的贪腐窟窿,让“国库空虚需卖岛补亏空”的理由成了笑话,此事结局犹未可知。

  这背后,不知是多少势力的博弈与妥协。

  这一切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最终都化作了邸报上几行冷静的文字,和士子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对于远在湘江、尚未步入仕途的王明远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极其深刻且震撼的洗礼。

  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朝堂之争的残酷与复杂,远非经义策论中那般理想化。

  它也像一把重锤,敲打着他年轻的心志:将来若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仅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担当,甚至是一点点运气。

  前路漫漫,唯有前行。

第183章 周太傅的提点

  连日来的惊涛骇浪似乎终于平息,书院里的空气也仿佛松弛了几分。

  岳麓山的春日,总带着一股子湿漉漉的朝气,阳光透过新发的嫩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王明远抱着昨日新整理好的算学课业,脚步沉稳地走向后山那处清幽的院落。

  院门虚掩着,他轻轻叩响,里面传来周老太傅平和依旧的声音:“进来。”

  推门而入,书斋内墨香与旧书卷的气息混合着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

  “学生王明远,拜见大人。”王明远上前,恭敬行礼,将手中的课业文稿轻轻放在书案一角。

  老太傅缓缓转过身,清癯的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才淡淡开口:“今日讲何处?”

  王明远收敛心神,上前一步,将课业展开,开始讲解他准备的关于几何图形的进一步推演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

  他讲得认真,周老太傅听得也很专注,偶尔发问,指尖在图纸上轻轻点过,问题依旧犀利,直指关键。

  王明远一一解答,心下稍安,只盼着今日这“交换授课”能如常进行,顺利结束。

  然而,当他讲解告一段落,正准备请示下一步时,周老太傅却并未如往常般立刻提出新的疑难或布置任务,而是端起手边的温茶,呷了一口,忽然问了一句,语气平淡得像是在问今日的天气:

  “如今,心可静了?”

  王明远正准备收拾讲稿的手猛地一僵,指尖下意识地收紧,薄薄的纸张被捏出一道折痕。

  他倏然抬头,撞上老太傅那双看似平静,实则洞悉一切的眼眸。那目光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他连日来努力维持的镇定表象,直看到他内心深处那未曾完全散去的惊悸与忧虑。

  原来……自己这段时间的强自镇定,心神不宁,根本没能瞒过这位历经三朝、洞察人心的老人!

  一股凉意混着窘迫瞬间爬上脊背,他立刻躬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

  “学生……学生惶恐。近些时日,因……因京城与秦陕之事,学生心中确有挂碍。恩师与家人皆在长安,学生远在湘江,信息迟滞,唯恐风波蔓延,殃及师门亲眷,故而……故而时常忧思难静。直至前日方得恩师亲笔信,知一切安好,心下始定。未能专心课业,劳大人挂心垂询,是学生之过,望大人见谅。”

  他心跳得厉害,背后瞬间沁出一层细汗,在这样的人物面前耍弄心思,简直如同儿戏。

  周老太傅放下茶盏,并未追问细节,只是看着他,脸上忽然露出一丝极淡的、近乎调侃的笑意,与他平日里的威严沉肃颇不相符。

  “哦?现在知道怕了?”老太傅的声音里带着点玩味,“老夫看你写那篇《问台岛疏》时,胆子倒是大得很呐。笔锋如刀,直斥当朝三品大员其心可诛,那般锋芒,那般锐气,可是半点不似如今这般畏缩模样。呵呵,‘青萍客’?”

  “青萍客”三字如同惊雷,猝然炸响在王明远耳边!

  他浑身一震,瞳孔骤然收缩,难以置信地看向老太傅。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几乎停止了跳动!

  他……他怎么会知道?!

  那篇文章他署的是化名,投放时也极为小心,怎会……!

  是了!是了!那日与太傅论及台岛之事,自己情绪激荡,言辞间恐怕早已泄露了心迹!

  以老太傅的智慧和对自己的了解,猜到“青萍客”是谁,简直易如反掌!

  甚至……甚至那篇文章能如此顺利地被传抄、上达天听,而未引来即刻的追查祸事,背后是否……是否有这位老人的手笔在暗中回护?

首节 上一节 132/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