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64节
这时候去谈论将领的私德,若非见识迂腐,只能是别有用心。
董昭明显是个聪明人。
而且不是在场唯一的聪明人。
徐庶久居庙堂,深知个中凶险。
心中越发笃定要置身事外。
怎奈人不惹事,事却主动找上门来。
曹丕见刘、董二人有剑拔弩张之势,目光一转,落在徐庶身上:
“朕的御史中丞何在?”
徐庶只能自席上长身而起:“臣在。”
曹丕:“卿纠察百寮,察举非法,有何言语?”
徐庶避重就轻道:
“臣近日确实听闻曹骠骑私德有亏,只是未曾收集到实证,不敢妄言。”
曹丕:“便是只有传闻,御史亦当白于朕。”
徐庶:“臣非不白。只是将领征战在外,当以军事为先。若因私德而罪责大将,引发兵变,臣便有负于朝廷了。”
曹丕:“所以卿认为曹子廉只是私德有亏,并未贪功吗?”
徐庶闻言心弦一颤。
虽然曹丕的语气一直平静
但他还是莫名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凉气。
非要说理由。
大概还是因为久处庙堂,对于一些不便明言,却又理所当然的事,心知肚明。
比如说,曹丕私下其实并不喜欢曹洪。
据说是因为曹丕年轻时曾向家境富裕的曹洪借钱,但曹洪却不答应。
于是怀恨至今。
但这到底只是摆不上台面的私怨。
不足以直接动摇曹洪的地位。
好比说这次出征以曹洪为将,曹丕自己也是点头同意的。
除了理所当然的宗室第一将身份之外,更因曹洪的军事能力确实强悍。
当初武都下辩之战,曹洪大破刘备麾下将领吴兰,斩杀任夔,逼退张飞、马超,可谓战功赫赫。
徐庶当时在洛阳,曾私下为刘备捏一把汗。
如今曹洪再度挂帅。
说实话,徐庶都有点担心先前暗助关羽、麋威的事,会不会弄巧反拙了。
但现在……
曹丕隐含在平静面孔下的微妙情绪,让徐庶察觉到一丝机会。
一丝或能左右河南战局的契机。
当然,也可能是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三族尽夷的陷阱。
生或死。
进或退。
求稳或行险。
一瞬间,徐庶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无数回忆。
最终,却定格在去年入蜀,刘备紧紧握住自己双手的那一刻。
“唯独他夺朕的心腹,朕是万万不能忍的!”
“那日在乱军中目睹你远去,朕心如刀割!”
“这一朝的太尉,只有徐元直,有没有印绶都是无妨的。”
徐庶暗自长叹。
主公拿捏人心的手段已经炉火纯青。
明明知道那只是逢场作戏。
为什么自己当时还是感动得不能自已呢?
归洛之后,徐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大概。
当初那个指心自言方寸已乱的自己。
其实并未甘心离去吧。
思忖百千度,面上不过默然片刻。
却已经引起了曹丕不满,隐隐作色。
徐庶见状,反而不再多想,昂然道:
“临战之际议论军事得失,并非御史中丞的职责。”
曹丕显然不满意这个回答,冷声道:
“那便抛开御史中丞的职责,以食禄者的身份来谈论军事!”
徐庶昂首不改:
“刚刚诸公已经将军事得失议论得很清楚,臣没有更好的见解。”
此言一出,非但曹丕彻底作色,就连在场公卿也纷纷侧目。
徐庶这一而再再而三顶撞天子是几个意思?
嫌官位太高还是嫌命太长了?
不过,就在曹丕的怒火将要爆发之际,徐庶语气一转,道:
“臣虽不懂军事,但去年入蜀,却对蜀中人事有所了解。”
“好比说这次偷取方城的麋威。”
“其人为东海麋子仲嫡长,少无令名,蜀中上下一直不以为俊才。”
“直到四年前江陵之役,突然展露才能,才得到关羽赏识。”
曹丕听到这,面色稍缓:
“所以卿认为麋威乃心腹大患,需要速速除之?”
徐庶这下算是听明白了。
曹丕其实已经默许了辛毗这个速战速决的军事建议。
他只是对附议的曹洪有所忌惮而已。
于是应声道:“当然不是!”
“麋威虽有才能,却不过寻常州郡之才,岂能与陛下的满堂高贤相提并论?”
“若无关羽在南阳张势撑腰,谅那麋威手底下一群乌合之众,岂敢阻挡中原雄师?”
见曹丕暗暗点头,徐庶暗松一口气,话音不停:
“所以愚以为进军与否,不该只盯着方城得失。”
“还得看关羽,看宛城。”
“若关羽已得宛城,那么仓促发兵,反而容易遭遇关羽伏击,动摇国本。”
“反之,关羽无暇顾及方城,则有望速败麋威,转危为安。”
曹丕这才颔首:
“卿这是持重之言。”
“不过卿还是没有明言,朕到底该不该应允了曹子廉和辛佐治所请,速速发兵,以及若要速速发兵,以谁为将。”
话题又绕回来原处。
若徐庶只求明哲保身,此时就该继续装糊涂。
但此刻他心意已决,再无他想。
紧接着道:
“臣不敢妄言大将,但臣以为既然辛佐治也未否决以夏侯霸为先锋,那陛下何不直接应了曹骠骑所请?”
“正如刘子扬方才所言,用人不疑!”
此言一出,众臣再次侧目徐庶。
却不同于刚刚略带不屑,而是各有所思。
尚书台的两位长吏,陈群和司马懿,甚至对视了好一会。
似乎在互相打眼色。
很显然,徐庶跟刚刚的董昭一样,也在故作糊涂了。
曹洪的上表是后附于辛毗的。
前表怎么反驳后表的提议?
谁知道这两人私下有没有充分沟通过?
然而,正如方才曹丕没有指出董昭的“糊涂”,反而找徐庶来转移话题一样。
这一次,曹丕同样没有指出徐庶的“糊涂”。
同样再度转移话题: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