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09节
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
重点不在于使者来传递什么信息。
而在于遣使这个动作。
更在于刘备接见使者这个举动。
既然确实地、公开地接见了徐庶,那具体再商讨什么,反而无足轻重了。
诸葛亮干脆打听起旧友在北方的际遇。
得知徐庶和另一位好友石韬居然一直在二千石以下徘徊。
不禁感慨:
“曹魏何其多士!以元直、广元之才,竟不能得大用吗?”
徐庶自嘲道:
“魏土幅员辽阔,中原人才济济,如我俩,不过中人之姿,哪能得大用?”
刘备轻笑道:
“元直莫不是要来劝孤看清大势,莫要与中原雄主争霸?”
虽是玩笑,但毕竟属于偏严肃的议题。
徐庶稍稍敛容,应道:
“若庶去江东见孙仲谋,定有此论。”
“但主公雄才大略,庶虽在中原多年,亦有耳闻,再说这种话,未免自取其辱。”
诸葛亮听出徐庶的褒贬之意。
暗暗瞥了一眼刘备,对徐庶道:
“昔年与元直共游学,多得启诲,今日可有见教?”
(这章标题想了很久,还是感觉这三个字最合适)
第168章 刘备红利
诸葛亮问得委婉。
但徐庶怎会听不出他的意指。
却是干脆对刘备道:
“庶自洛阳南下襄樊,沿途颇见几分昔年的太平气象。”
“入得蜀中,更觉天府之谓,名不虚传。”
“今主公雄踞三州之地,庶智量短浅,计无所出,唯有勉励主公不忘前耻,励精图治而已。”
这种程度的回答,刘备自不能满意,主动请教:
“朕近来亦自图精进内治,却总觉事情冗杂,无从下手,元直有何教朕?”
徐庶摸了摸手腕上残留的红印,道:
“国之庶务,兵刑钱谷。然事在人为,根究根本,还是落在选贤用能上。”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元直此言得之!”刘备轻轻点头。
“然则朕虽有三州之地,仍不比中原地大物博,何以得人?”
徐庶:“主公仁德,素能得人!”
刘备闻言指着徐庶的手,莞尔摇头。
徐庶目光不由一黯。
低叹数息,抬头道:
“请恕徐庶直言,主公久居江南,中原士民已不识刘豫州的仁名。”
“如洛、颍、汝等地,曹氏父子恩养士族多年,深得士心。”
“偏偏这些地方又是天下人文荟萃之地,得之,则士人用之不竭也。”
闻得此言,包括刘备在内,众人纷纷露出郑重的神色。
不仅仅因为徐庶终于给了句实在话。
更因徐庶本就是颍川士人,又久仕于中原。
他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且说,前年麋威还担任江夏西部都尉。
某次半夜惊醒,便有意识地利用荆州和益州两个方向的战略机遇,为季汉谋求以弱胜强的出路。
如今快过去三年,当初那些构想都逐一实现,甚至比预计的还要好。
究其原因,预知历史是一个重要方面。
但就麋威一路走来的感受而言,这与刘备在荆、益二地深耕多年“人心账”,不无关系。
因为有刘备这位前人栽树,所以麋威等人才能在合适的时机,将这种优势发挥得极致,产生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效果。
麋威自己将这种优势总结为“刘备红利”。
这种红利,在荆州好使,在益州也好使。
但出了这两个地方,在陇右,就不那么灵了。
必须辅之以兵威,谋划,笼络,加上及时抓住关中魏军暂时无力西出的软肋,方才能勉强成事。
不然孟达当初怎会劝降失败,还被姜维追杀了几十里?
因为陇右虽然可能因为离益州不算远,多少听过刘备的名号。
却终究是隔着一层纱的。
必须亲眼见识到刘备的威与德,这种红利才能最终兑现。
倒是在凉州,因为还能叠一层“马超红利”,所以见效更快。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入了关中,麋威这群人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蜀贼”。
也只有同为“贼”的冯翊郑甘和安定卢水胡,才愿意搭理。
却也多半是图个骗吃骗穿,或者抱团取暖的意思。
如游楚、杨阜等久仕关内的士人,是宁愿投河、战死,也不愿意投诚的。
因为他们完全不吃“刘备红利”。
而比关中更遥远的洛、颍、汝等中原核心腹地。
这种红利更是毫无用武之地。
毕竟今年距离刘备当阳之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个年头。
而在当阳之前,刘备又南客荆州七年。
换言之,刘备已经超过二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原腹地。
以仕宦十年为一代计算,这便是隔了整整两代士人。
哪还有什么名声和红利可言?
接下来不管是益州之众出秦川,还是荆州之众向宛洛。
除了南阳宛城尚有一点“逆向曹仁红利”稍有操作空间之外,剩下全是硬仗。
那么回到眼下。
徐庶话已出口,终于抛却最后一丝顾虑,或者说破罐子破摔,当场侃侃起来:
“刚刚孔明说魏国多士,主公说因为中原地大物博,此其一也。”
“但庶以为曹魏之所以能得士,更在于魏廷上承汉制,历年多有损益,日趋完备,所以中原士人争相投效。”
“主公欲与魏廷争士,固然要秉持兴复汉室的大义,却也不能只有虚名,而无其实。”
“愚以为,可以先从选拔官吏的制度入手,取他山之石,以攻自玉。”
此言一出,众人各有所思。
麋威则下意识脱口:
“九品官人之法?”
徐庶闻言看向麋威,亮目道:
“足下便是蜀中人人称道的摔凉州?”
得,国际驰名了。
麋威表情一尬,只能硬着头皮承认。
毕竟这事已经跟老刘的个人形象挂钩了。
好在徐庶赞一句后生可畏,便开始给众人讲述起“他山之石”。
九品官人之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
源头在曹操时期,但正式提出并建制之人,则是曹魏尚书陈群。
值得一提的是,陈群如今官至尚书仆射。
还跟刘备的尚书令刘巴是故友。
而刘巴曾参与制定的《蜀科》,是季汉制度的基础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
陈刘两人既是好友。
又是两国在“法度”这个层面的直接竞争对手。
而根据徐庶介绍,九品官人之法,是对两汉察举制的一种改良。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