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114节

  “英国公,朕要的这两万‘精兵’,可都准备妥当了?”

  朱由校着重在精兵两个字上加重语气。

  张维贤何等老狐狸,早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此刻躬身抱拳,声音沉稳有力:

  “回陛下,臣已按亲疏远近、军功资历,从京营及勋贵家丁中择选‘精锐’,两万人马皆已整备完毕,随时可开拔南下,赴开封练兵!”

  张维贤也故意在精锐二字上着重咬字。

  朱由校眯了眯眼,手指轻敲御案:

  “哦?按‘关系’推举?朕倒要听听,你选的都是哪些人?”

  张维贤不慌不忙,条理分明地答道:

  “其一,京营中,武定侯、阳武侯、抚宁侯及其部众,皆悍勇善战;其二,成国公府家丁八百,弓马娴熟,可充骑队;其三,武清侯府夷丁护卫虽违制,但战力不俗,臣已责令其戴罪立功;其四,其余兵卒,皆选自五军都督府旧部,世代将门,忠诚可靠。”

  朱由校听罢,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冷笑。

  这些人齐聚一堂,当真是‘人才济济’啊!

  “呵,勋贵家丁、违制夷丁,你倒是物尽其用。不过……若有人阳奉阴违,半路生乱,又当如何?”

  张维贤目光一凛,斩钉截铁的说道:“陛下放心!臣已命锦衣卫暗插眼线,沿途监察。若有异动——”

  他手掌横切,做了个斩首的手势,厉声说道:“立斩不赦!”

  朱由校这才满意点头,挥袖道:“好!三日后启程,朕要这两万人马,在开封练成一把快刀!”

  张维贤深深一拜:“臣,领旨!”

  英国公领旨之后,又挑眉瞥了皇帝一眼,轻声问道:“不知道臣到了开封之后,陛下还有何指示?”

  这个老狐狸,已经看出了他肚子里面的坏水了。

  朱由校打了个哈哈。

  “届时,自有人告诉你。”

  没有从皇帝口中探出什么有价值的情报,英国公稍微有些失望。

  然而皇帝后面的话,又让他眼睛微微一亮。

  “尚留在京营之中,有哪些人是可堪一用的,国公不妨将这些人列出名册,供朕一观。”

  张维贤跪伏在地,重重说道:“谢陛下隆恩,微臣遵命!”

  张维贤心中明白,他手上的这些名单,必定是会受到重用的名单,即便是不会受到重用,也不会有什么事情。

  这是皇帝对他的圣宠!

  “下去罢,好生为朕办事。”

  看着英国公离去的背影,朱由校眼睛眯了眯。

  之所以他要让英国公举荐一些可堪一用的人出来,便是要安英国公之心。

  英国公将京营的刺头带出北京城后,他肯定是要立马着手整顿京营的。

  而整顿京营,必定会问罪一大批的人。

  若是敌我不分,连英国公张惟贤的人也一道问罪了,岂不让人心寒?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这种事,他朱由校肯定是不会干的。

  因此,现今朱由校给张维贤一颗定心丸,更是将他牢牢地绑在自己身边。

  没有了后顾之忧,张维贤自然能够全心全意为他办事了。

  这是朱由校的用人之术!

第113章 玉牒核弊,丹扆筹榷

  泰昌元年十一月初十。

  在皇帝的催促下,各地皇庄的账册,终于是送到东暖阁来,直呈御前了。

  然而,皇帝看到上面的数字,脸上却丝毫没有喜色,反而是阴沉沉的,就似要下瓢泼大雨的阴天一般,难看极了。

  魏朝在接过这些账册的时候,便知道事情要糟了,此刻尽量的缩着脖子,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

  他身形肥硕,在东暖阁中要藏起来,还真有些难度。

  朱由校瞥向魏朝,说道:“顺天府皇庄年收银8万两,米麦12万石,比之万历三十七年,足足少了三成!保定府皇庄,棉田产量较万历三十五年骤降四成。河间府皇庄禽畜栏数较旧册减半。济南府皇庄棉田5万亩,盐场“损耗”三成。应天府皇庄“水患冲毁良田”,上报减产五成”

  皇帝就似报菜名一般,只是越说到最后,话语之中的杀气,便也就愈发浓厚。

  “呵呵。”

  朱由校冷哼一声,问道:“魏大铛,是朕杀的人还不够多吗?”

  扑通~

  陛下龙颜大怒,魏朝吓得跪伏在地,赶忙说道:“是下面那些奴才吃了熊心豹子胆了,陛下派人问罪抓拿即可,莫要气坏了身子。”

  如果说是北京城的太监,早早的都知晓了他的手段,他的酷烈。

  很多事情都不敢去犯,

  便是魏忠贤,在朱由校面前,也只有摇尾乞怜的份,做什么事情,都不敢欺瞒。

  然而.

  正如皇权难下县一般,离紫禁城越远,皇帝对地方的掌控程度也越低。

  那些皇庄太监,莫不是以为,他还是泰昌皇帝?

  欺天了!

  敢拿朕的钱!

  朱由校满眼皆是要杀人的冷光。

  “让锦衣卫与东厂的人去查!查个清清楚楚才行!”

  “告诉那些蠹虫,若是不将十年贪墨亏空补上,一旦被锦衣卫、东厂的人查出有贪污、欺君的罪证,朕当效太祖制贪官剥皮囊草之刑!”

  魏朝当即说道:“奴婢这便去通知锦衣卫与东厂的人。”

  朱由校点了点头,此刻的心思,却是飘向了其他地方。

  皇庄的收益,说实话,并不算多。

  能贪墨的,最多也就是几十万两。

  朱由校主要是要为清丈皇庄做准备,然后以皇庄的土地,养他招募兵卒的家眷,做到一支军队,完全能够忠诚于他。

  这对朱由校来说,是掌军权的关键。

  而由皇庄这件事,朱由校想到的东西更多。

  宦官之中,有一类人,对于国家的影响,远超过了皇庄。

  那就是矿税太监!

  自万历二十四年起,神宗皇帝派遣大量宦官担任矿监、税使,至万历末年形成全国21处常设矿税点。

  万历四十八年,在外的矿监税使有二十三人。

  泰昌帝即位后,立即下诏‘罢天下矿税’,但实际执行因皇帝早崩而延迟。

  朱由校登基之后,说要罢天下矿税,然而一直都没有行动。

  如今在外的矿监税使,还有十九人。

  这些个太监,代表皇帝前去敛财,不少人却与地方勾结,贪墨了大量的矿产税收,并且还激得许多次民变。

  譬如湖广矿监陈奉,在万历二十九年因强征矿税引发武昌民变,被民众焚毁税署,但未被惩处,泰昌元年仍在任。

  云南矿监杨荣虐杀反抗矿工,泰昌元年被云南巡抚沈儆炌弹劾,但未及处理即因皇帝驾崩搁置。

  并且,有些矿税太监已经有些生根了。

  对于皇帝的诏命,似乎都有阳奉阴违的意思。

  泰昌帝诏书其实已经下到地方了,但实际仅召回4名太监(山东陈增、陕西赵钦等),其余因地方利益勾结拖延未行。

  有皇庄这些太监的前车之鉴,朱由校觉得,那些矿税太监,好不到哪去。

  甚至更差。

  不能他们在外面干坏事,黑锅要他这个皇帝背,好处他又拿不到。

  这种事情,他朱由校是绝对不干的。

  待王承恩他们抄完八大晋商的家,便要准备去接替那些矿监税使了。

  盐税不收起来,国家岂能兴盛?

  辽东的乱局,难道真一直指望着抄家来抵?

  抄家也是有限度的。

  随着新贵逐渐替代‘老钱’,朱由校能抄家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总不能.

  自己抄自己的人吧?

  “在外的矿监税使,有多少人和你联络的?”

  如今的魏朝,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那些太监的老祖宗。

  朱由校不信那些人会不送点好处给魏朝。

  皇帝盛怒在前,又提到了矿监税使,魏朝有些我慌乱,当即说道:“有些人,还是有些联系的。”

  朱由校缓缓问道:“你对他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魏朝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身子伏得更低了,声音带着几分惶恐与谨慎:“回皇爷的话,奴婢.奴婢对那些矿监税使实在不太熟悉。他们大多是前朝的老人了,平日里连个孝敬的折子都少有递上来。就是.就是跟被抄家的前司礼监掌印王安,听说也是不甚相熟的.”

  他说到此处悄悄抬眼,瞥见皇帝阴沉的脸色,又急忙补充道:“这些人在外头作威作福惯了,怕是连紫禁城里的规矩都忘干净了。奴婢这就派人去查,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首节 上一节 114/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