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89节

  杨修陪着笑,赶忙转移话题,“主公,眼下既已知刘繇之所谋,是否即刻举兵,肃清帝都妖氛?”

  “不急。”

  曹操语气淡漠,意味满明,“我当称病,以请吉平。”

  杨修讶然,“主公是要将计就计?”

  曹操颔首,“有一就有二,今次有人请医者害我,下次未必没有。

  今当借此震慑众人,以绝后患。”

  “主公心思缜密,修不及也。”

  “是不及,还是不敢及?”

  曹操眯眼含笑,明明是笑问,话音却冷的杨修心底发寒。

  “这等将计就计,以德祖之才,难道想不到?”

  杨修眨了眨眼,殷勤答之。

  “此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主公与修心有灵犀,何复言他?”

  曹操:“.”

  “罢。”

  他似也失了兴致,只摆了摆手,“刘玄德当真只是种菜,没有别的图谋?”

  “修无能,属实未能查到。

  主公若不信,可再请高明。”

  曹操颔首,“刘玄德你不必再查,择日,本相当亲试之。”

  杨修:“.”

  都查了无数遍了,曹公,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刘玄德他真的只是单纯的在种菜?

  您怎么就是不信呢?

  是日也,一切准备就绪,曹操将计就计,诈患头风,召吉平用药。

  吉平早得董承暗授机要,愿为汉室舍生取义,就等着这一日呢。

  见天机已至,汉室众人也都准备就绪,只等着曹操身死。

  待吉平暗藏毒药入府,果见曹操卧于床榻之上,头痛难忍,面色惨白,口吐白沫,已现病危将亡之兆。

  曹府上下都为之着急,众子跪于榻前,群臣侍于左右,见吉平到来,无不担忧惶恐,忙令他看病。

  吉平见之大喜,自忖今日合该此贼天命将亡!

  这番病态,便是一会治死了,也只道一声无力回天,众人必不起疑。

  然而当吉平近至榻前,手才往曹操脉上一搭,便道一声不好!

  此绝非病重将亡之脉象!

  我命休矣!

  果不其然,都没等吉平反应,病重难返的曹操,反手就抓住了吉平把脉的右手。

  他披头散发,脸色惨白,双眸紧闭,似鬼似魔。

  “吾之头疼非病,乃异术!

  可于病中窥人心,知善恶,今汝欲害我乎?”

  他说着,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下,拔剑出鞘,一剑将吉平刺死。

  “吾于病中杀人,此必害我者!”

  言罢,他好似病情加重,疼痛欲裂,昏厥过去。

  众人无不骇异,忙取吉平尸身查验。

  果见其衣袍之中,藏有毒药。

  众人惊骇欲绝,呼之:“曹公好病中杀人,其真乃神人乎?”

  不过众人虽惊异于吉平之事,然曹公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哪顾得上其他,赶忙再请医者。

  再来的这个医者,姓李名芳,自然是曹操提前安排的。

  不过众人不知,有吉平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大意,仔细查验之后,确认无误,这才放他近前为曹操看病。

  李芳佯作把脉一番,谓之曰:“此症易耳,用药一服即愈。”

  随即他教取银铫,当面煎之,亲自为操服之。

  整个过程之中,众人在旁观瞧,见曹操毫无异动,似对李芳看症的行为毫无所觉。

  不由疑之,暗忖曹公病中,果能窥人心,知善恶乎?

  未几,曹操用了药,一时半刻之间,果然痊愈。

  骤然醒转,正欲与众人说话,忽见满地是血,躺着一人,不是吉平,又是何人?

  佯惊怒之!

  “此我心腹之良医也!

  吉平久治我疾,何人敢杀我良医?”

  众人:“.“

  众皆无言,见曹操问之,只得以实相告。

  操勃然大怒!

  “吾视吉平为心腹,彼安敢害我乎?

  此必贼人之计策也,洛阳当有通袁之人,欲以此挑拨内乱,使我等自相斗也!

  操秉皇命,领御史大夫之职,当肃清妖氛,剿除通袁卖国之人!“

  遂忙命人严查吉平,只片刻间,便有人来报,“吉平近日常与董承往来!”

  曹操遂命夏侯渊领兵杀向董府,更有人急急往城外通信,他自己则带着曹洪等一众部将,即刻赶往后将军府,来见刘玄德!

  另一边,后将军府。

  自从被刘繇逼着签了衣带诏,刘备就心中难安。

  依他本意,既签此诏,奉诏讨贼,当即刻动手,趁操不备,一举打杀,以免夜长梦多。

  然而刘繇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每天领着一群人集会,声势倒是越闹越大,但就是不举事。

  每天一大群人夜哭到明,明哭到夜,一天天说起匡扶汉室,比谁都群情激奋,但就是不动手。

  可把刘备看的急坏了都!

  他现在好像有点理解当年曹操在王允府上,嗤笑滚滚诸公,言说除董之事,他一人一刀即可!

  只可惜当年那个只身刺董,为国除贼的兴汉义士,到而今又复行董卓之事,可现在却再不见那位仗义死节的骁骑校尉,愿意一人一刀,入府刺贼了。

  要说本来刘备至少也还像其他人一样,对刘繇所谓的除曹良策抱有期待。

  可谁能想到!

  当那天众人齐聚一堂,刘繇告诉他们四人的除曹计策,居然是派医者吉平,入曹府刺杀。

  要说这个计划吧,与当年某骁骑校尉的计划,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若一切顺利,未必不能就此匡国兴汉。

  但这个计划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当年某骁骑校尉,所以能身先刺董,是因为他已取得董贼信任,可以随时入府行刺。

  但眼下却截然不同。

  医者吉平虽然也得曹操信任,但问题是他要入曹府,得先等曹操生病!

  曹操要是很长一段时间不生病,大家伙这不都白忙活了吗?

  刘备也是真无语了。

  刘繇啊!太傅啊!

  早知汝欲行此计,只与我等四人密谋相商便是。

  哪有人要行暗杀计划之前,先鼓噪声势,恨不得人尽皆知的?

  然而他这却也错怪了刘繇,若非用衣带诏拉人头,使袁营满意,袁三也不告诉他这个计策。

  只能说时也命也,随波逐流者,非为大势所趋,而为大势所驱也!

第275章 陛下,如果臣说都是你的衣带诏惹的祸

  大势所驱,时局至此,每个人都秉承着心中志愿,却又在内心或彷徨或矛盾的纠葛中,一点点走向最终的败亡。

  那些参与刘繇集会,在衣带诏上书名画押的人,难道不知道这件事的危险吗?

  他们知道,但人是勇敢的,当周围志同道合者众矣,当入目所及充斥着同一种声音之时,当兴汉的口号自刘繇府邸唱起,响彻洛阳内外。

  从众者们,随大众而行,固执的认为自身行在正确的道路上,内心前所未有的勇敢。

  可他们难道不知道,除曹之事,迁延日久,是祸非福吗?

  他们同样知道,但人又是怯懦的。

  当高台之上站着一位领导者时,当他承载着期望,当所有人对他充满信心时。

  他的声音将压过所有嘈杂,他的意志将取代群体的意志,贯彻于众人之上。

  人们怯懦,不敢反驳官职地位远比自己高的人,人们慕强,崇拜者的声讨,会将那些真正勇敢者的声音淹没无声。

  他们耽于安逸,在府中夜哭到明,便自以为替汉室出了大力。

  他们坐享其成,等着刘繇能负重前行,完成除曹大业,众正共享荣华。

  如同曹操在王允府上,看清了汉臣兴汉的本质,彻底放弃幻想,腰跨七星宝刀,准备战斗一般。

  时隔多年,在刘繇府上,见证同样一幕的刘备,也对这群书生造反,彻底失望。

首节 上一节 289/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