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240节

  特别是看到杨修和那个负责看押自己,领队而来的袁氏家臣【袁三】相谈甚欢,甚至给了他些银钱,将之买通的时候,刘表的震撼简直无以复加。

  真真是天下何人不通袁?

  没想到你们杨家也是这样的人!

  虽然也可能只是为了来跟自己说话的正常打点。

  但作为已经亲身降过袁的刘表,总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他人通袁的。

  毕竟只要大家都通袁,他身上降袁的污点,也就不算什么了。

  此时此刻,刘表已经被囚车拉着绕洛阳城游街两圈了,天上烈日炎炎,口中口干舌燥,实在是要喊不动了。

  他此刻都不由心生绝望。

  从派文聘去攻打庐江,导致黄祖被杀开始,自己就跟走了霉运一样。

  从文聘到黄忠、邢道荣,乃至孙权、蔡瑁,就没有一个不坑自己的。

  没想到啊!这都降了袁公也一样。

  骗鬼的太师之位!

  从袁术、到杨修,你们就没一个靠点谱的吗?

  早知道当初还不如求袁公通融通融,放自个去黄金台享福得了。

  然而也就在此时,刘表愕然的发现,周围百姓纷纷跪迎。

  净水铺街,黄土垫道!

  正是天子亲临!

  当看见那名龙章绣服,领一众群臣来迎的少年天子。

  刘表老泪纵横,倾尽全力,仰天悲呼。

  “君子万年,保其家邦。

  老臣临死,得见天子圣颜,死而无憾。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叔与朕才相见,何言死乎?”

  刘协急忙命人将刘表自囚车中解救出来,看着他眉眼带笑,吩咐侍臣宣诏。

  【“朕闻乾坤神器,赖元辅以安社稷;帝王御宇,仰高德以镇家邦。

  昔者伊尹辅商,吕尚佐周,皆以匡国治世,光昭史册。

  今有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字景升,蒙袁贼兵威,殊死相争,受游街之辱,犹念汉祚。

  汉室苗裔,世笃忠贞,公承累世之沐光,称八骏之贤名。

  少习文武,常怀济世,处荆襄之地,而忧庙堂,揽中枢之政,则忧黎元。

  朕德薄幼冲,多遭蒙难,赖公等藩屏,得安宗庙。

  夫太师之位,上公之尊,掌邦典,统百官,非卿为之,孰能当之?

  当此国祚艰难,汉室倾颓之际,今特策命表为太师,持节钺,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增封食邑万户,赐帛五千匹,奴婢百人,以彰公藩屏之功,慰海内之望。

  望卿勉励,勿负朕望。”】

  “臣刘表顿首再拜,戴罪之臣,安敢受此殊荣,死罪死罪!

  臣本汉室疏宗,资质驽钝,少无经天纬地之才,长无匡国济世之能。

  幸赖先帝遗泽,陛下圣明,得牧荆州,镇守一方。

  受命以来,夙兴夜寐,惟恐托付不效,以伤陛下之明。

  奈何臣兢兢业业,士民殷富,终不敌强邻环伺,虽拼尽全力,未能战胜,以失治下之民。

  国祚维艰,臣未能勤王保驾,牧守一方,臣未能保境安民。

  戴罪之身,已怀愧疚,今陛下不责臣之罪,反擢以太师之位,臣何人斯?敢配此殊荣?

  臣惶怖流汗,俯伏地上,不敢仰视。”

  刘表匍匐地上,惶恐不起。

  刘协亲自将之扶起,掩面而泣,“今国祚艰难,汉室倾颓,就连皇叔也要弃朕而去,不肯相助吗?”

  刘表同感涕零,推辞不过,只得再拜谢恩。

  “得蒙陛下厚恩,忝居太师之位,臣庶竭驽钝,难报万一,唯鞠躬尽瘁,死国而已。

  诚惶诚恐,不负陛下之望。

  万岁万岁万万岁!”

  边上荀彧只冷眼看着这君臣相得的一幕,不以为意。

  诸公,时代变了。

  当今之权力机要,皆在各家诸侯之幕府,昔日大汉之官爵,天下孰人不自领?

  太师、太傅,早已是过去式了,天子尚在掌中,又况太师乎?

  与此同时,街边一座酒楼雅座,少年郎同样冷眼旁观。

  “刘表不重要,太师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你。

  荀令君,身为曹臣,你对天子未免也太纵容了些。

  汉耶?曹耶?一念之间。”

  时隔两个半月,终于又拿到了一天推荐,今日八千,码了整整一天,拼尽全力,无法战胜QAQ

  含泪加更,终于有一点点脸求追读了。

  因为本书上架之后第一次推荐的效果不好,已经被推荐放弃了,到今天才有第二次。

  但无论如何,至少我还没放弃,大家也没放弃。

  看到不少大家的催更,我也想多更,但写的没别人快,也没别人好,更恐托付不效,写出不好的内容。

  诚惶诚恐,伏惟坚持。

  自开书以来,日更4000+,无一天之请假,无一日之断更,往日如此,来日皆然。

  相信本书,相信大家,往日不可追,来日继续加油!

  求求追读吧,不要又被推荐位抛弃呀QAQ

第246章 李典:到底是谁在整我?【5000】

  豫州,梁国。

  此前李典奉命领军佯攻梁国,负责镇守梁国,由陆逊指导的乐进兵团虽有心驰援他处。

  但因梁国广大,各处皆需镇守,而李典采取流寇式的骚扰战术,避实击虚,四处流窜。

  于是李典兵少,难以真正攻克梁国,乐进兵团也受他牵制,双方就此在梁国僵持。

  直到曹操一封急信,要他撤军,赶回洛阳。

  此时的李典,本就已经因为以少量兵力,长期牵制梁国主力兵团而焦头烂额。

  在陆逊的排兵布阵,乐进的围追堵截下,他这支流寇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辗转腾挪越发艰难,本就自觉难以为继。

  适逢得此曹公书信,李典哪有不从的?

  即刻拍案而起,引军自当下袁军包围中为数不多的缺口里,挑了一个撤去。

  然而陆逊同乐进布局和他玩了这么多天,自然早等着了。

  所谓围三阙一,当你察觉自身在一点点被包围时,偏偏留了一个缺口生路,不用想,那必然是敌方所设陷阱。

  虽然李典因曹操一封书信而突然的仓促撤军,使得陆逊他们始料未及,所做的布置尚未完善。

  但事已至此,自然是能留下多少,便是多少。

  当即陆逊也毫不迟疑,除了下令此前布置的埋伏,随时准备动手外,也急令乐进提大军去追。

  “将军请走此小道,只要过了前面这处林地,便能回到鲁国。”

  望着面前小道,李典心中疑虑重重,围三阙一的道理,他如何不知?

  只是当你真正面临围三阙一的处境时,又哪还有选择的余地?

  此时留给他的,也唯有杀穿面前层层埋伏,杀出一条活路。

  略一沉吟,向麾下士卒吩咐了倘使遭遇埋伏,应该如何应对之语,李典定了定神,一马当先率众走入小道。

  林深树茂,寒鸦三啼,士卒的脚步踩在枝丫腐叶上,发出细微的轻响,李典始终警惕着周遭动静。

  麾下一众曹军,此前得了他提醒,自然也是谨小慎微,处处警惕着,不敢有丝毫大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众人草木皆兵了一路,居然安然无恙看到了小路出口。

  当一马当先的李典,第一个领兵走出小路的时候,他犹自有些不敢置信。

  难道是自己多虑了?袁军并未埋伏自己?又或者他们的埋伏地点不在此地?

  然而就在众曹军一点点自小路出来,心神松懈之时。

  只听一声“放箭!”,随即漫天箭雨袭来。

  李典急呼喝令!

  “举盾!快!速速举盾!”

  尽管有他及时下令提醒,但也有不少人反应不及,中箭倒地。

  也就是不少曹军还在密林里没出来,这才躲过一劫。

  然而成也是此,败也是此!

  几轮箭雨过后,便是埋伏此地的袁军骤然杀出,此时大量的曹军还陆续挤在身后密林里。

  李典不得不带少量兵力迎上在此埋伏的袁军,与之倾力厮杀,守住路口,为身后曹军争取从中出来的时间。

首节 上一节 240/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