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都是我的!

红楼:都是我的! 第75节

  赵驹深谙安朔帝之意,脸上笑意盈盈,微微摆手,神色从容,不紧不慢道:“陛下,此事处理起来倒也简单。

  可令各府将原本拨给护卫的俸禄尽数上缴朝廷,再由朝廷统一发放。

  如此一来,护卫们只知俸禄源自朝廷,自会对朝廷感恩图报,被各府暗中收买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

  再者,若觉着这般操作太过繁琐,不妨直接将这些俸禄充作军饷发放。

  护卫们一旦入了军籍,领的是军饷,心思自然就会放在保家卫国以及执行朝廷安排的值守任务上了。”

  安朔帝听罢,眼中满是赞赏之色,不住点头,连声称道:“如此看来,此计甚妙!勇毅伯果然心思缜密,考虑周详。

  既然如此,勇毅伯,你回去便将此事详细拟成折子呈上来,朕也好与朝中大臣们仔细商议,尽快推行此策。”

  赵驹闻听此语,脸色微变,赶忙出声道:“陛下,此言差矣!”

  赵驹见安朔帝满含疑惑,紧紧盯着自己,神色丝毫未变,当即整衣敛容,拱手朗声道:“陛下,此计并非微臣凭空臆想,实乃身处边陲的侯将军,心怀社稷,日夜筹谋。

  听闻京城乱象,将军忧心忡忡,夜不能寐,遂苦心孤诣,想出此计,辗转托人送至微臣手中。”

  凭空背了好大一口黑锅的侯大将军:“……”

  安朔帝嘴角抽搐,但也明白赵驹的意思,没好气道:“行了行了,不叫你,朕将此事交给房弘文去办。”

  不经意间误伤房弘文的赵驹:“……”

  抱歉了房老大人。

  不过房弘文年事已高,即将上奏安朔帝乞骸骨归乡,想来这般琐事,对他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应无大碍。

  安朔帝成功化解一道难题,心情愉悦,竟是破天荒地关切起赵驹,问道:“朕听闻你已认下了你那表弟表妹?”

  赵驹拱手行礼,恭敬回应:“正是,不过知晓此事的,仅贾敬、表弟贾环、表妹,以及家姑,贾家其他人还蒙在鼓里。”

  安朔帝以为赵驹是顾虑自己对四王八公一脉的态度才未公开,摆了摆手说道:“贾家既已向朕投诚,你认下这门亲戚并无不妥,不必担忧朕会介意。”

  赵驹心中暗自思忖,自己不过是单纯不愿与贾家其余人等打交道罢了,当然,某些特定的人除外。

  提及贾家,赵驹不禁好奇问道:“贾敬当真率贾家投诚了?”

  安朔帝颔首,而后又感叹道:“贾敬这厮倒是好运气,刚投诚,朕这边便是跟太上皇撕破了脸皮,倒也不用过于担心太上皇的责罚了。”

  -----------------

  待赵驹退出太和殿,早已候在殿外许久的戴权便满脸堆笑地凑了上来,拱手道:“赵将军!”

  赵驹心中疑惑戴权缘何在此等候,面上却依旧带着和煦笑意,拱手行礼道:“戴公公,不知有何事要吩咐?”

  戴权将手中拂尘往腰间一别,语气透着几分热络:“赵将军呐,咱家在这儿等您好久啦!”

  话落,未等赵驹开口询问,便主动将事情缘由娓娓道来:“东平郡王谋逆,陛下下旨命老奴前去抄家。

  咱家想着,赵将军麾下疾字旗的兄弟们正好在外候着,不如一道同行,如此也能省些功夫,赵将军意下如何?”

  赵驹听闻,当即笑着拱手谢道:“那本官便代手底下兄弟们,多谢戴公公费心了!”

  抄家一事,向来是个肥差。

  别看安朔帝平日里极为节俭,恨不得将手中银子都掰成两半花,可对待心腹下属时,出手却极为大方。

  就拿此次查抄东平郡王府来说,明眼人都瞧得出来,这分明是安朔帝特意给赵驹与疾字旗的“福利”。

  他可不相信戴权敢不跟安朔帝打一声招呼就擅自带着疾字旗的人去抄家。

  待从东平郡王府抄家回来之后,赵驹这边前脚刚回到勇毅伯府,后脚安朔帝的封赏便是到了。

  刚在秦可卿的服侍下洗完澡换完睡衣的赵驹:“……”

  陛下大可不必如此着急。

  抬眼望向窗外,天色已微微泛白,赵驹无奈叹了口气,在秦可卿的连声催促下,匆匆向外厅赶去。

  前来宣旨的,是个面生的小太监。

  二人相互寒暄一番之后后,小太监清了清嗓子,便是高声宣读起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穆莳谋逆,祸乱朝纲,危及朕躬与社稷。

  值此危难之际,三等勇毅伯、金吾卫指挥使赵驹,忠勇可嘉,行事果决。

  其率麾下金吾卫将士,及时驰援,解朕于困厄之中,护得朝堂安稳,厥功甚伟。

  为彰其功绩,激励群臣,朕特下旨:

  晋赵驹为二等勇毅伯,爵升一等,赏黄金千两,赐绸缎百匹,拨皇庄一座。

  望日后秉持忠君爱国之心,恪尽职守,为朕守护江山社稷,再建功勋!”

第124章 大朝会

  翌日清晨,大明殿内一片熙攘。

  殿宇巍峨,雕梁画栋间金辉闪耀,琉璃瓦映着晨光,将整个殿堂照得明亮堂皇。

  朝廷百官身着朝服,依次列于殿下,文官武将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昨夜之事,声音交织成一片嗡嗡的声浪。

  赵驹站在武官队伍前排,实在难掩困意,捂着嘴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安朔帝实在是不当人。

  昨夜忙碌通宵,他原以为安朔帝会体恤一番,恩准今日免朝,好让他们稍作休憩。

  岂料,竟然只是将早朝的时间推迟了几个时辰。

  真不知道安朔帝哪来这么充沛的精力。

  赵驹正神思恍惚,渐入梦乡之际,忽闻朝堂之上“啪”地一声鞭响,紧接着,戴权那尖细的嗓音仿若利箭,直直穿透殿宇:“圣——驾——临——朝——”

  “吾皇万岁!”满朝文武齐声高呼,声浪滚滚,似要将大明殿的屋顶掀翻。

  “众卿平身。”安朔帝身披明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威严端坐于龙椅之上,珠帘摇曳,其面容隐于其后,令人难以窥探神色。

  待百官起身站定,安朔帝微微挺直身姿,轻咳一声,声若洪钟,响彻整个大明殿:“列位爱卿,今日大朝会,重点在于朝中百官的绩效考核。

  朕自即位以来,朝廷事务繁杂,全仗诸位爱卿勤勉奉公。

  然朕亦需对诸位的政绩详加考量,如此方能论功行赏、奖优罚劣,使朝廷政务得以更好推行,钱爱卿。”

  吏部尚书钱恦闻言,即刻出列,双手持笏,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高声应道:“臣在。”

  安朔帝微微颔首,目光穿透那细密的珠帘,缓缓扫向殿下群臣,徐徐道:“钱爱卿,且将这一年来诸位官员的考核详情,事无巨细,细细奏来。”

  钱恦深吸一口气,展奏本于御前,宣读间,抑扬顿挫,一个个名字、一项项政绩于大明殿内悠悠回荡。

  政绩卓然者,听闻之际,不禁微微昂首,得意之色浮于面上;政绩平平者,则垂首敛目,满心忐忑,暗自揣测圣意。

  此次大朝会,乃年终官员考绩之盛典,非仅京中百官齐聚,各地封疆大吏、州府僚属亦皆赴会,共襄盛举。

  赵驹官居要职,自是位列大明殿前排,得以近旁炭盆,暖意融融,殿内诸事,皆能听得真切。

  反观那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可就没这般好命了。

  他们大多只能立于殿外,寒风凛冽,吹得人瑟瑟发抖,殿内究竟说了些什么,根本无从知晓。

  好不容易等钱恦将手中那本厚厚的奏本读完,大明殿内顿时一片死寂,群臣皆屏气敛息,静候安朔帝圣裁。

  安朔帝微微后倚,端坐在龙椅之上,轻抚胡须,缓声道:“观今年诸事,诸位爱卿勤勉有加,实乃可嘉。

  往后仍需秉持此态,切勿懈怠。”

  随着安朔帝话音落下,殿内的气氛瞬间轻松了些许,百官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官员考核一事结束,安朔帝似乎并不打算就此结束朝会。

  他轻轻咳嗽一声,再度开口:“既然百官考核已毕,接下来,诸位爱卿若还有其他要事,尽可上奏。”

  话音刚落,顺天府尹刘子涛神色凝重,大步出列。

  他双手持笏,躬身行礼,声音清朗而洪亮:“陛下,臣有事要禀报!”

  安朔帝目光透过珠帘,凝向刘子涛,沉声道:“刘爱卿,所奏何事?”

  刘子涛抬起头,神色忧戚,如实禀道:“陛下,近日顺天府各家子弟屡起纷争,倚仗家中护卫,于市井肆意妄为。

  或当街斗殴,或强夺民物,百姓苦不堪言。

  臣已多次遣人弹压,然这些子弟仗恃家族权势,依旧我行我素,毫无收敛,恳请陛下圣裁。”

  刘子涛眉头紧蹙,呈“川”字形,显然为这些乱象烦忧不已。

  安朔帝端坐龙椅,神色冷峻,沉吟片刻,缓缓道:“朕之治下,竟生此乱象!诸位爱卿,可有良策整治?”

  此时,户部右侍郎孙宇出列,躬身行礼,建言道:“陛下,依臣愚见,可先命顺天府加强巡查,对滋事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同时,传谕朝中官员,责令其管束自家子弟,若再有此类事端,必追究管教不力之责。”

  孙宇言辞恳切,条理分明,不少官员纷纷颔首,以示赞同。

  此时,房弘文缓缓出列。

  他身形佝偻,双手持笏,恭敬行礼,声如洪钟:“陛下,孙大人所言,老臣不敢苟同!”

  此语一出,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即将乞骸骨的兵部尚书。

  房弘文微微抬首,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依老臣之见,各家子弟如此肆无忌惮,究其根源,乃是仗着自家府中的护卫。

  这些护卫平日受各家驱使,狐假虎威,为非作歹,恶行累累。

  如今若只是严惩滋事子弟,或是责令家长管教,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倒不如一劳永逸,将各家护卫尽数纳入朝廷军中。

  如此一来,既有助于维护顺天府的治安秩序,又能扩充朝廷军备,增强我朝兵力,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房弘文这一提议,恰似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朝堂之上激起千层浪。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柳芳神色冷峻,大步出列。

  他双目直直地盯着房弘文,声色俱厉地问道:“房大人,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护卫乃各家府邸安保之根本,若尽数编入朝廷军中,一旦府邸遭遇敌寇侵扰,又当如何应对?”

  柳芳的声音雄浑有力,在大明殿内久久回荡。

  一众武勋出身的官员,纷纷面露忧色,不住点头,显然深以为然。

  他们大多来自武勋世家,家中豢养着众多护卫家丁,若依房弘文所言,将护卫全部充入朝廷军队,自家府邸的安危着实令人担忧。

首节 上一节 75/3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