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都是我的!

红楼:都是我的! 第186节

  伏若望见赵驹对这火铳兴致盎然,赶忙介绍道:“尊敬的侯爵大人,这是簧轮枪。”

  簧轮枪?

  赵驹心中纳闷,努力回想有关簧轮枪的记载,可思索良久,却毫无头绪。

  他看向伏若望,问道:“这簧轮枪,是不是无需火折子点火?”

  伏若望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恭敬说道:“侯爵大人明鉴,这簧轮枪不用火折子点火,是借用内部钢轮与黄铁矿相互磨擦,进而引燃火药。”

  赵驹心中顿时明了,看来这簧轮枪便是燧发枪的前身。

  赵驹将簧轮枪妥善放好,吩咐抱琴小心收存,这才转向伏若望,说道:“你欲在大景朝传教,想必也清楚,此事绝非易事。”

  伏若望苦笑一声,回应道:“侯爷说得没错,在下来大景朝也过了好几年时间,然而传教之事,至今没什么进展。”

  赵驹对此并不意外。

  天主教在这大景朝,根基全无,又怎能与本土根深蒂固的道教、佛教相比?

  念及此处,赵驹对弗洛旺说道:“你若真想在大景朝传教,要解决的,可不只是佛道两家的阻碍,还得应对朝廷这边的态度。”

  大景朝立国虽不足百年,却依旧恪守封建传统。

  那些自诩大儒的士大夫,怕是会将天主教视为异端。

  伏若望想在大景朝境内传播天主教,显然没那么简单。

  见伏若望面色灰白,显然深受打击,赵驹轻笑一声,说道:“不过,像你这等情况,本侯爷倒也并非毫无办法改善一二。”

  伏若望仿若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连忙向赵驹行礼,恳切说道:“还请侯爷不吝赐教,在下必定感激不尽。”

  赵驹摆了摆手,接着说道:“你若想在大景朝境内传教,寻常手段显然行不通。

  佛道两家背后不乏身居高位的官员支持,你若想要在大景朝传教,必须解决这一难题。

  而在大景朝论及权势,自然非当今陛下莫属。”

  伏若望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眼中泛起一丝希望,望向赵驹。

  眼前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侯爵大人,想必有办法劝说大景朝的皇帝?

  赵驹见状,挑了挑眉,对弗洛旺说道:“你别看我在陛下面前颇有颜面。

  但陛下向来务实,不见好处绝不轻易松口。

  你若想得到陛下支持,还得靠你自己有所付出。”

  弗洛旺眼前一亮,问道:“侯爷的意思是?”

  赵驹点头道:“陛下一生为大景朝操劳,你若能献上大景朝稀缺的物件或技术,促进大景朝发展,必定能博得陛下青睐。”

  弗洛旺面色激动,口中喃喃:“技术?”

  他倒没有多想。

  在自己国家,传教士本就需要为信众做些事情,以换取支持,如今不过对象换成了那位陛下罢了。

  另一边,荣国府内张灯结彩,华灯初上,处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

  虽说上次贾宝玉装晕,着实把贾母吓得不轻,事后更是恼怒,任由贾政去教训他。

  可毕竟贾宝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没过几日,贾母便又对他宠爱如初,一口一个“心肝儿宝贝”地叫着。

  恰逢贾宝玉的生日将至,贾母大手一挥,决意要大办一场。

  荣禧堂内,贾母正倚在美人榻上,身旁的贾宝玉坐在小凳上对着贾母撒娇:“老祖宗,今儿可是孙儿的生辰,您就把太太放出来,让她也为孙儿庆贺一番,可好?”

  自上次贾宝玉装晕,王夫人佯装上吊,闹得不可开交之后,贾母并未如她所愿,而是将她继续圈禁在院子里。

  虽然说以贾宝玉那近乎为零的情商,实在想不明白王夫人为何被禁足于佛堂,不过也能猜到这是贾母的意思。

  贾母听了这话,心里虽然清楚定是王夫人在贾宝玉面前说了些什么话,但她仍是犹豫起来。

  想来就今儿一天放出来为宝玉庆生,应当是没事吧?

  思索良久,她终于点头应允。

  贾宝玉见目的达成,心中暗自窃喜。

  自上次那档子事之后,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金钏、玉钏姐妹俩,突然闹着要回王夫人身边伺候。

  贾母担心王夫人身边无人照应或者监视,再出意外,便应允了此事。

  只是这可苦了贾宝玉。

  他素爱喜欢颜色好的,王夫人身为荣国府的当家太太,身边听用的大丫鬟自然不会是什么丑女。

  此前,因王夫人被贾母禁足于佛堂,金钏、玉钏来到贾宝玉院中,他自是喜不自胜。

  如今还没相处多久,她们便要回王夫人身边,贾宝玉哪里肯依?

  因此,当王夫人让他帮忙劝说贾母,放自己出佛堂时,他几乎没有犹豫,一口便是答应了下来。

  且不说王夫人是他生母,单是能让她从佛堂出来,自己又能见到金钏、玉钏两个丫鬟,这便足够让他心动了。

  贾母见贾宝玉兴冲冲地往外走,心中暗自叹息,便向身旁的琥珀问道:“元春回来了没?”

  鸳鸯微微一怔,随即摇了摇头,说道:“老祖宗,大姑娘这会儿还未回来呢。”

  若元春回荣国府,第一站必定是到荣禧堂向贾母请安。

  贾母抬眼望向外面,天色已然大亮,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忧虑道:“元春这孩子,到底还是和府里生分了。”

  元春既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又是贾母的嫡亲大孙女。

  按常理,贾宝玉过生日操办宴会,虽说有王熙凤这个嫂嫂帮忙操持,但元春作为亲姐姐,本也该早早回府帮忙才是。

  此时天色已晚,但仍然不见元春,显然她是不打算以亲人身份回府,而是要以荣国府客人的身份前来拜访。

  不过,平心而论,贾母对此亦能理解。

  毕竟,那天晚上王夫人的所作所为,着实叫人心寒。

  直到日上三竿,宴会即将开场,元春才带着抱琴和晴雯两个匆匆赶来。

  众人正欢庆之时,外面走进来一个婆子,在王熙凤耳边低声,直叫王熙凤眉头大皱。

  贾母坐得近,自然是留意到了这边的情形,便向王熙凤问道:“凤丫头,可是出了什么事?”

  事关重大,王熙凤如实回道:“老祖宗,外面张爷爷带着他的徒子徒孙上门来了,说是要给宝玉庆生呢。”

第247章 张道士上门

  贾母初时,心中暗自思忖王熙凤所言的“张爷爷”究系何人。

  待听到王熙凤提及徒子徒孙,转瞬便恍然大悟,知晓她所说的,正是当年替代贾代善出家的替身。

  她微微蹙眉,旋即吩咐王熙凤道:“快去,把老神仙请进来。”

  张道士替贾代善出家修行,消灾祈福,在荣、宁二府皆颇具体面。

  即便是备受贾母宠爱的贾宝玉,见了他也得恭恭敬敬唤一声“张爷爷”。

  再者,张道士年事已高,贾母便未让迎春等人回避。

  王熙凤领命,匆匆而去,须臾,便引着张道士进来了。

  张道士年逾八旬,须发皓白如银,长髯垂胸,面色红润,宛如童子,眉眼间虽隐约可见皱纹,却精神抖擞,当真一副“鹤发童颜”的仙风道骨。

  他头戴一顶青缎镶玉的莲花冠,身披玄色道袍,外罩暗绣仙鹤纹的鹤氅,手持白玉柄拂尘,腰间悬着朱红葫芦与鎏金八卦牌。

  其步履舒缓,却气度端庄威严,行动间衣袂飘飘,仿若自带几分仙风。

  张道士一见到贾母,即刻上前行礼,说道:“老太太,许久未曾拜见,近来安好?”

  贾母微笑着回应:“托福于老神仙,近来倒也顺遂。”

  张道士颔首道:“瞧老太太这气色,倒也不错。”

  言罢,便道出了此番来意:“听闻今日是哥儿的生辰,老道想着,许久未到府上拜望老封君,便趁此机会一同前来。”

  贾母笑道:“老神仙肯来为宝玉庆生,那自是我家宝玉的福气。”

  提及宝玉,张道士目光一转,投向正黏在林黛玉身旁的贾宝玉,赶忙跟了过去。

  贾宝玉见张道士看向自己,即刻起身,叫了一声:“张爷爷。”

  张道士连忙上前,扶住贾宝玉,略带惊讶地说道:“哥儿似是比从前消瘦了些。”

  众人听闻,皆是一愣。

  随即元春等人的目光落在贾宝玉那微微发福、略带弧度的面庞上,神色古怪。

  这,也叫消瘦?

  这段时日,贾宝玉屡遭责罚,还受了重伤,贾母心疼不已,库房里的补药如流水般,一盒接一盒地送往贾宝玉的院子。

  加之荣国府伙食好,油水足,贾宝玉的脸庞自然是又圆润了几分。

  元春身后的晴雯,瞧着贾宝玉那张大圆脸,险些忍不住笑出声。

  所幸抱琴眼疾手快,一把捂住她的嘴,才未让笑声传出。

  虽说二人动作隐蔽,不易察觉,却还是被贾宝玉瞧在眼里。

  见晴雯容貌出众,且与林黛玉有几分相似,贾宝玉顿时眼前一亮。

  大姐姐身边何时添了这般标致的丫鬟?

  可又见林黛玉正好奇地打量着张道士,忙凑近她,轻声解释道:“林妹妹,这位张道士,曾是老太爷的替身,平日里我们都尊称他一声张爷爷。”

  林黛玉恍然大悟,在扬州时,她也曾听闻有富家寻贫苦孩童代替自家子弟出家的做法。

  可她只是有些好奇,并未出声询问,见贾宝玉这般殷勤,林黛玉心中虽有些无奈,却碍于礼数,只得微微点头,轻声回应:“多谢宝二哥解惑。”

  起初,众人皆以为张道士这般言语,不过是讨好贾宝玉之举。

  谁料,贾母竟也微微颔首,眼中满是疼惜,望向宝玉道:“可不是,近来也不知是何原故,他老子对宝玉严苛至极,稍有差错,便是一顿毒打。

  宝玉本就身子孱弱,如何经受得住?故而瞧着比从前消瘦了许多。”

  张道士久经世故,当即面露不赞同之色,说道:“二老爷对宝玉,实在是严厉过头了。

  依我看,宝玉这孩子极好,二老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贾母闻言,脸色瞬间一滞。

首节 上一节 186/3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