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32节

  “相国的意思是?”

  “我没有意思,不过是提醒你,墨家早就对儒家、对孔家下了诛暴令,百家也对儒家、孔家满是仇恨。”

  公孙弘闭上了眼睛,“再有,位居三公,不止代表你自己,你可以死,但你手上沾染的血,不要甩到任何人身上,明白了吗?”

第199章 卧龙

  一叶知秋。

  董仲舒望着翻飞的楸树树叶,伸出了手掌,也许是受到病体拖延,手未至,叶已落。

  忽然间,唏嘘泪下。

  “老师,天凉了。”

  吾丘寿王走了过来,为董仲舒披上了件大氅,轻声道。

  从得知王公廷议内容那日起,董仲舒便病至而今,难有起时。

  但见老师重新打起精神,出外欣赏秋景,吾丘寿王难得松了口气。

  董仲舒沉默良久,喟然一叹道:“何止是天凉了。”

  人心更凉。

  十数代儒者的努力,终于看到了花团锦簇,知道了灯彩佳话,转眼间,尽成泡影。

  宛如昙花一现。

  这对董仲舒的伤害,反而比漫长的“黑暗时代”更大。

  没有看过光明的人,是可以忍受黑暗的,无法忍受的是,光芒万丈后的无尽黑暗。

  董仲舒眼前的色彩逐渐黯淡,只留下黑白两色。

  “我不起的这段时间,大汉又发生了哪些大事?”

  “老师……”

  “无妨,我撑得住。”

  吾丘寿王斟酌了下措辞,试图寻找委婉的说法,但发现没有什么委婉的余地,由近及远道:“广川那里传来消息,族中遭到‘共功’,老师的诸多著作,如《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等书,已经失落。”

  广川是董仲舒的老家,董族也是当地的望门,人人以儒士标榜自身,在共功制下,偌大的董族被毁,连宗祠都没有放过,董族历代祖宗的神主牌也被砸毁后烧了。

  片瓦不留。

  董族几名族老当场气死,其他族人,包括董仲舒的亲眷,栖身在神祇庙中,才避免了流落街头。

  “陛下得知之后,特派使者前去广川,为老师的亲眷、族人解决食宿之事。”吾丘寿王补充道。

  对待心腹,陛下很多时候还是当人的,尤其是被困于南阳,上君限制了陛下所有高额靡费行为后,窦太主、平阳公主两位大汉长公主送到这里的钱财珍宝,陛下没有了挥霍的地方,更愿意赏赐出去,以邀买人心。

  效果不错,南巡五百人及附近郡县百姓,逐渐对皇帝的形象具体化,至少在这里,陛下圣誉不错。

  陛下兴高采烈之余,金口改了此地地名,曰:“卧龙岗”,上报朝廷后,得到了上君的允准。

  现在上君的态度,南巡君臣基本摸清了,只要陛下不把钱财靡费在龙躯上,想怎么赏赐出去都可以。

  所以,陛下整日吃着锅盔野菜,他们这群臣民却能时常有荤腥。

  此次“赏董”,陛下直接宣布包了董族之人以后的食宿,不是不想赏赐更多,而是赏赐多了董族也留不住。

  董仲舒强撑着站起身,向着龙帐方向一拜到地,“圣皇恩德,铭记在心。”

  礼毕,吾丘寿王连忙扶他坐下,继续道:“中外两朝的儒家官吏,也在共功制下穷困潦倒,以致于堂堂中朝大夫,只能靠多吃官署食物充饥,靠多占官署食物填饱妻儿老小肚腹,引以为天下笑柄。”

  这说的自然是中大夫兒宽了,整个兒府被愤怒的百家中人不但被夷为平地,而且,百家还派出子弟专门盯着,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出现在兒家,就立刻会有人抢……共功。

  作为大汉官吏,兒宽是有俸禄的,可这部分钱粮也在丞相府默许下,不经过兒宽之手便没了。

  为了不被饿死,也为了不上街乞讨,兒宽只有靠官署食物来维持自己和家眷存活。

  董仲舒对兒宽没有怨恨,知道兒宽只是儒家劫难的引子而已,兒宽没有自戕,也不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其他儒者。

  一旦兒宽死了,腾出手的百家中人会针对更多儒者,每活一日,都是赎罪。

  “陛下那里?”

  “尝试了送予食宿,没有成功,最后是窦太主、平阳公主出手,以奴仆的身份将兒家人收入府中,免了餐风露宿。”吾丘寿王悲痛道。

  中朝高官,竟然要通过卖儿卖女,让自己儿女成为他人奴仆的方式,才能使之活下去。

  物伤其类,秋鸣也悲。

  同为儒官,吾丘寿王闻之心伤,董仲舒一时无言,兒宽的遭遇,除了百家的报复,也有太子宫卿对廷议之上兒宽试图抹去上君武功盛德,大将军、冠军侯万世之功的惩戒。

  人,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所说的话负责。

  其实,上君很是仁慈了,被欺君犯上没有动手杀人,便盛过古往今来君主无数。

  但这份仁慈,绝对不是重视颜面的儒士想要的,对兒宽来说,眼下的生活,生不如死。

  “儒家遭逢强权肆虐、人欲横流的大争之世,自祖师孔夫子起,奔波列国数百年,纵秦汉两朝,终究未遇文明之邦一展抱负,大汉气象,为师也看不懂,修文重武、百花齐放。”

  董仲舒始终想不明白上君为何宁愿费劲手段、心力重塑华夏思想,也不愿意让“整合”了华夏思想,甚至是更加利于统治的儒家思想大放光明,“然则,大汉朝廷推崇强力,借重法家兵家,对我儒家多有打压,鲜能重任。

  陛下虽说对我敬重有加,自即位起便多次崇儒尝试,但是,只以我门为驭民之用,今逢上君弃之如敝履,我门日后究竟能否作为大汉,乃至华夏根基,目下尚很难说。

  究其竟,儒家是尚古复礼之学,是盛世安邦之学,是教化民众之学,是修身齐家之学,是克己正身之学,惟其如此,也是生不逢时之学。

  时也势也,我儒家将有一段漫漫低谷,我门同人一定要强毅精神,受的起冷遇,要像墨家那般刻苦自励,方能复兴儒家于盛世之时。”

  董仲舒只好把这一切都归结于陛下、上君是力求开拓的君主,将希望寄托于后世的守成之君,望着吾丘寿王,悲壮说道:“子赣须谨记圣人教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弟子谨记!”

  吾丘寿王被老师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整顿了心情,继续道:“对了,老师,至圣世家传来消息,已然举族西狩南阳……”

  话没说完,董仲舒便上演了出医道奇迹,跳起打断,“你说什么?”

第200章 归兮

  秋风萧瑟。

  董仲舒沟壑纵横的面孔上,满是饱经风霜忧患的担心,花甲之年,全然不见稳健之色。

  吾丘寿王惊愕有顷,以为孔家西逃的事动摇了人心中的儒家圣京,引起了董仲舒的不满,亦或者董仲舒担忧孔家到来后,影响了自己在陛下心中的位置,委婉劝慰道:“老师,孔家人也是人,得活着。”

  孔家不离曲阜城,一旦诸子百家子弟来袭,结果恐怕不比兒家、董家好多少。

  至圣世家是大族,上下有几千人,这要是指着讨饭、接济过活,是很容易饿死人的。

  提前弃京西狩,免遭诸子百家子弟洗劫,既保留了至圣世家的体面,也保留了卷土重来的可能,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不对的。

  董仲舒知道门生是误会了,但没有解释,而道:“出了曲阜城,孔家人都活不了!”

  “老师,这从哪说起啊?”

  吾丘寿王十分不解,但见董仲舒指了指天,继续说道:“上君是能让孔家人都活不了,但如果上君想要孔家死,在或不在曲阜城,孔家人都活不了。”

  这天底下,上君想让人活下去,可能无法完全做到,但想让人死,却根本活不了。

  就以老师为例,只能与陛下如影随形,依靠着苍龙庇佑,才得以苟延残喘。

  吾丘寿王慨然说道:“上君从来没有针对儒学,更不可能为了打压儒家,而屠灭数千圣人后裔,老师,您多心了。”

  虽然是“敌人”,但他也要承认,上君始终以仁恕示人,一些时候,他都觉得上君的仁恕近乎软弱,这样的圣主贤君表率,怎么可能下令屠戮至圣世家呢?

  “上君不会做的事,难道其他人不会做吗?”

  “老师是说太子宫卿,那就更不可能了,史书的经验在那,属臣的过错,总会找到主君的身上,掩耳盗铃的手段,弟子相信上君不会的。”

  “愚蠢!”

  董仲舒老脸有几分羞红,被恼怒遮了过去,“难道我儒家就没有其他敌人了吗?”

  举世皆敌。

  这本是儒家内部对其他存在的认识,儒家立志于要打败所有存在,打造一个“儒道天下”,数百年来,儒家也是这样做的。

  打压其他思想,打杀其他门徒,整合吸纳其他精华……儒家如此看世人,世人自然也如此看儒家,举世皆敌,是相互的。

  哪怕在暴秦时期,儒家都没有这般劣势,所以不必担心敌人们怎么样,现在不一样了,没有什么比落井下石更轻易的。

  董仲舒对弟子没有清晰地认识当前儒家处境而羞恼,这点遮羞布都留不下了。

  “诸子百家?”

  吾丘寿王心中一紧,又是一松,摇摇头道:“至圣世家西狩很是迅捷,而且十分隐秘,等诸子百家反应过来,人都到南阳了,卧龙之地,谁人敢造次。”

  孔家专挑小道行进,片刻不停,一个昼夜便能行进百二十里,几乎是强行军的速度,十日就能抵达宛地,这一手时间差,诸子百家想要报复,时间上也来不及。

  “如果朝中没有张汤的话。”

  “如果朝中没有张……”

  吾丘寿王下意识地重复了董仲舒的话,忽然觉察到了不对的地方。

  即便孔家人伪装的再好,路线选择的再隐秘,只要不是全程上山入水,就会被人注意到,以绣衣直指御史的能力,稍微核查一下,就能获悉全貌,传信入京。

  作为法吏的张汤是不可能放弃这个“绝圣”机会的,就算自己不动手,也可以让诸子百家动手。

  吾丘寿王额头见汗。

  见弟子明白了,董仲舒直接问道:“路舆呢?”

  “在这。”

  吾丘寿王拿出了一副舆图,是孔家随信送来的,起点、终点是确定的,路线却有几条,连孔家自己都无法确定会怎么走,但董仲舒却注意到一个严重问题。

  孔家为了尽快到达,所有的路线基本都是从鲁地直插豫地,更要命的是,在进宛之前有个共同的交汇点。

  陈蔡!

  春秋时期,孔子受楚昭王邀请赴楚,率弟子途经陈蔡两国交界处时遭围困,孔子师徒被围于荒野七日,期间粮草断绝,弟子多病倒不起。

  儒家称之“陈蔡绝粮”,或“在陈之厄”。

  孔家不知道是为了悼念先祖,还是一时疏忽,陈蔡之间,成了必经之路。

  “孔家西狩几日了?”

  “八日……”

首节 上一节 132/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