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27节
惩处又降了一等。
让王公们好奇的是,长安城此前只有国邸,何时修建了“王宅”?
但也不是大事,随着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四宫改建为华府,几万座华府,随便一座都能做“牢狱之用”。
命保住了。
而在命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刘寄、刘舜不知是该庆幸还是悲伤,跪地叩首,“谢上君隆恩!”
夺爵禁足,不必宗正署再做看管,殿卫入殿,带走了他们。
连夺四王爵。
大殿里的气氛压抑到恐怖。
御史大夫张汤犹显不够,再次站到大殿中央时,其他十二位诸侯王明显恐慌了。
事到如今,诸王再迟钝,也能看出上君有意撤藩入汉,完成集权,作为上君手中最锋利的刀,张汤接下来要做的事,已经不难猜了。
上呈诸侯王们罪状!
之前赵人江齐入京,大肆宣扬了诸侯王们的累累罪行,上君、朝廷却始终没有加以追究,诸侯王们经过短暂的不安后,以为上君放过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不是不算账,而要算总账。
大势压头,怎么翻?
“臣启上君,随着诸侯王们入京朝见,一些有关诸侯王们的风言风语,也随之在长安城乃至天下蔓延开来,事涉皇家威严,臣不敢有丝毫武断,于是派出绣衣直指御史查察,而今据实禀奏。”
张汤取出章疏,呈过头顶,“甾川王刘建,污祸诽谤、挑拨事端,济北王刘胡,骄纵不法、欺君悖主,城阳王刘彭离,杀戮利民、作恶无数……楚王刘注,贪图享乐、不理国政,以上十二王,横行朝野,劣迹昭彰,当为国法所不容。”
刘据没有看,而让绛伯传于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阅览。
十二王中,除了楚王刘注、河间王刘基以外,皆有明显恶罪。
贪图享乐、不理国政,把藩国事务都交给国相处置,整日欢愉,这就是刘注、刘基为了让大汉君主、朝廷放心的方法,以表明自己无异心、无争心、无雄心。
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懒政、怠政,由于拖延引发了一些本不该出现的民情、民乱,汉家十六诸侯国中,楚国、河间国盗情排行前列。
除此之外,楚王、河间王无有不法之事,至于甾川王刘建、济北王刘胡、城阳王刘彭离等十王,哪一个都没有放过藩国百姓,王法,就真的成了他们口中的法。
“你们都是高皇帝的骨肉,寡人的亲族,寡人先前送给你们几句话,可谓有言在先,今罪孽滔天,你们说,寡人该如何?”刘据望着诸侯王们,叹息道。
这个“有言在先”,是不是先的太晚了些?
诸侯王们顾不得心中腹诽,纷纷离开绣墩,跪倒在地,“臣等有罪!”
领头的楚王,忽然想起了族叔宗正卿此前的密信,这一瞬间,似乎全明白了,以膝作腿,上前道:
“臣自愿上交王府三护卫,入长安王宅修身养性、读书明理!”
第191章 王臣
整整一个午后,宣室殿都弥漫着一种亢奋气息。
楚王刘注上奏交出王府三护卫,这对整个大汉朝制来说,是治式的根本变化。
依然是那句话,大汉朝的建立,是诸侯联盟,哪怕所有的异姓诸侯王都为之覆灭,在国体尚在未定之中,各方还都没有形成政见方略共识之前,诸侯联盟得以在刘氏宗族内部保留下来。
继续用以制衡开国功臣集团。
但是,天底下没有不朽的势力,尤其在最高统治者,皇帝刻意打压之下,开国功臣集团能撑到高皇帝以降,至上君六代大汉君主,已然不易。
没落不可避免。
草创的帝国制度,经过数十年的进步,逐渐归于完善,而诸侯王的治制,逐渐变得弊大于利。
自吕后以降,至上君五代大汉君主,也在有意削减诸侯王势力,时至今日,诸侯王的存在,仅有三个不可撼动之物。
一、王府,二、三护卫,三,藩国赋税。
三者的结合,给予了大汉诸侯王有形成藩镇的可能,哪怕微乎其微,可能性仍然存在。
一旦天下有变,大汉诸侯王便可立刻利用大汉正统之名,手中的兵力和财力,征召藩国百姓为军。
天下大道者,王道,霸道。
天下治式者,诸侯制,郡县制。
大汉霸王道杂之,诸侯郡县亦杂之。
前者是不可变更之物,后者却不是,从孝文帝朝,大汉朝廷就有种论调,诸侯王与开国功臣集团同休。
当开国功臣集团逐渐失去兵权,自然而然就休了,诸侯王们仰仗着高皇帝血脉,始终不愿意交出王府三护卫,让大汉君臣大为头痛。
郎卫:负责保卫诸侯王宫殿内的安全,直接侍卫在诸侯王身边。
郎卫的士兵多为良家子弟,武艺高强,忠诚可靠。
宫卫:负责守卫诸侯王的宫门和宫殿外围,白天在宫门执勤,夜晚在宫内巡逻,确保宫殿区域的安全。
城卫:负责守护诸侯王所在的城池,维护城池的安全和秩序,防止外部威胁。
这三支护卫力量共同构成了大汉诸侯王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了诸侯王的安全和威严。
太上皇位下楚王传承刘注,主动交清王府三护卫,并来长安王宅读书,将身家性命完全交托上君,仅留藩国赋税,表面上虽然没有撤国入汉,但本质上楚国不复存在。
刘注神情肃穆,不似作伪。
从他来到长安城后,就在做一件事,求见宗正卿的族叔刘辟强。
然数月未得一见,直至此次廷议入宫前,他忽然接到了族叔的亲笔信,内容很简单,也很容易记,阅后即焚。
“敢问楚王殿下对长安城、对王府三护卫有何展望?”
初看之时,刘注一度以为族叔是想让他借大势,动用王府三护卫,进攻长安城,坐一坐那皇位,差点没有吓死。
前来朝议的路上,他越想越不对,进入宣室殿后,他就知道自己想差了,等见证了赵王、胶西王、胶东王、常山王的终局,知道了“长安王宅”的存在,瞬间就想明白了。
对长安城的展望,不是打进来,而是住进来。
对王府三护卫的展望,不是把握住,而是交出去。
楚王一脉,向来没有勃勃野心,人在藩国里,军政几乎托于国相,其实和在长安王宅没有多大区别。
而且,入京以后,刘注仔细翻阅过上君当国执政的大事记,注意到一个“事实”,大事当前,上君第一次给出的条件,永远是最好的,如果无法抗衡,此时接受是最好的安排。
是以,楚王刘注果断“投降”。
有家训,“以楚王事为榜”的河间王刘基不假思索,膝跪上前道:“臣自愿上交王府三护卫,入长安王宅修身养性,读书明理。”
十二王中,刘注、刘基之罪最少、最轻,却不等上君问罪,而放弃王府,交出护卫,久居长安,着实让其他十王傻了眼。
同为高皇帝之后,怎么你们这些诸侯王和我们这些诸侯王不太一样呢?
有天王爻辞就敢图谋造反的,有听从蛊惑就要迎回皇帝的,还有事有不偕就果断跪地投降的。
为什么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做,就看个热闹,作为诸侯王的安全和威严就没了?
这显得他们好呆啊。
城阳王刘彭离、甾川王刘建、济北王刘胡等十王面面相觑,不知道要不要跟随楚王、河间王行事。
刘据望着没有表态的诸侯王们,不再等待,“知道什么叫公忠体国了吗?这就叫公忠体国。”
说到这里转向刘注、刘基,“好,冲着你们刚才这一番奏请,寡人就不追问楚国、河间国国事蜩螗,盗情如火的事了,两国王府三护卫由南军接手,王府由朝廷收回,进入长安王宅后,愿尔等一改旧习,弃恶从善。”
“谨遵上君教诲!”刘注、刘基再拜道。
“不过,族兄、族侄饱读诗书,又向来谨慎,所欠缺的,不在书情戏理,而在世事洞明,愿意出朝为官吗?”刘据露出了笑意。
刘注与他同辈,刘基则是他晚辈,年轻、明理,这样的宗室人才,值得一用。
刘注立刻就意识到,第一个接受上君条件的“好处”,来了。
“鞠躬尽瘁,愿为上君国事效力!”
上君国事?
诸侯王们和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脸颊、嘴角不由得一阵抽搐,这是把陛下忘了啊?
只差没说出“唯上君马首是瞻”的谗臣之言了。
刘基再次跟随,恭声道:“粉身碎骨,愿为上君国事效力!”
“寡人年少,丞相年迈,此君少相迈之际,全国朝政、军国大事,难免有疏漏或不济之处,族兄、族侄不妨入丞相府中,族兄辅助丞相协理政务。
族侄议论军国大事,凡有重大案件审断、爵制袭封晋封、军务商议等事宜。
全国朝政、军国大事仍以丞相意见为主,若族兄、族侄以为不妥的地方,上呈未央宫,再由寡人论断。”
第192章 集权
参预国事?
一言落点,举殿惊讶。
失去了诸侯王权,却成了“王大臣”,直接就理国事,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对全国朝政、军国大事予以监督,甚至拥有随时奏上的权力。
王公们的心,莫名地有点热。
要知道,臣子是不能随意面圣的,除了诏见,便是觐见,是以,见圣为殊。
这是份荣耀。
也是份权力!
随时见圣,随时参奏,随时都有可能让一人乃至一国发生变化。
一语乾坤变,从古至今有几人啊?
唯一不好的地方,是王大臣的参政、议政权力乃君主赐予,以上君为例,可以随时收回楚王刘注、河间王刘基的王大臣头衔,罢撤两人所有在朝权力。
怎么说呢,像是皇权的延伸。
用以侵蚀相权。
这像是在丞相身边安插了两个监察,做事时、决策时,丞相必须要比以前更加慎重。
诸侯王们和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不由得望向了丞相公孙弘,却见他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
想想也是啊,在陛下执政时期,陛下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开始依靠身边的亲信近臣来参与重大决策,以此形成了中外朝制。
这使得原本由丞相掌握的决策权逐渐转移到中朝官员手中,大汉丞相的权力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