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62节
石头突然询问道:“据说元首想要迁移中原的百姓去辽东,一户给100亩土地,大家有想去的吗?”
他的话引起了民夫们的热议。“辽东太远了,还有蛮子,只怕不安全吧。”一个村民担忧地说道。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恐惧和犹豫。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是今年才开始流传,去年他们在工地当差的时候,就已经有流传这事情,只是当时女真鞑子还没覆灭,大家都不敢去,今年讨论的热度明显更高。
而且还有管事对他们科普,说辽东的都是黑土地,比中原最肥沃的水浇地都要肥沃。
最开始农户是不相信,辽东这样的蛮荒之地,女真人都是打猎,这样的土地能有多肥沃?
管事马上道:“哪怕是最上等的土地耕作长久也要休养一段时间,中原的土地我们老祖宗耕作了几千年,再肥沃能肥沃到哪里去?”
“辽东的土地就不一样了,那些野人根本不懂种地,从古到今积累的肥力还在那土地当中,那土地自然肥沃了。”
工地上的农户一想,还真是这个理,中原的土地种了几千年,肥力肯定下降,野人又不懂种地,那几千年来积累的肥力肯定都在土地当中。
管事继续道:“俺听人家说在辽东插根筷子也能长成树,还有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哪怕是打猎也能养活一家人,现在辽东没有战事,先去辽东的人就能占到最肥沃的土地。”
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的流传,农户们对辽东也有一丝向往,逐渐形成了讨论辽东的风潮。
石头道:“金国都被我们灭了,哪里还有什么不安全的,关键是这次可以分100亩土地,据说辽东也不像中原这里动不动就是旱灾,蝗灾,虽然偏僻了一点,冷了一点,但这一年的收成就是上百石,民朝收税低,一年能得七十石粮食,当年俺们村的地主胡有才一年也不过就能赚这么点粮食,去了辽东俺也可以当地主了。”
听了石头的话,又有不少人心动了。100亩土地对农户的诱惑太大了,只要分得了这么多土地,他们也可以过上以前地主家的日子。有头牛,娶个媳妇,生几个娃,然后在这100亩土地上耕作,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对普通农户来说就是一生最高的理想。
其实石头是想去辽东的。中原虽然分了地,但他们村的人口太多了,一户只分了二十亩地。本来这些地没有地租,只交三成税,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但偏偏这两年中原旱灾、蝗灾不断,粮食收成不尽人意。石头一家虽然不至于饿死,但也的确处于吃不饱饭的状态。
他正是最能吃的年纪,饿肚子的感觉实在不好受。所以当他听到在辽东可以分100亩土地的时候,就有了移民到辽东的想法。当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内心也有些害怕,所以想动员更多的乡亲和他一起去辽东。
一直没开口的老刀叔沉思了片刻,缓缓说道:“俺也准备报名去辽东,俺有两个娃,现在分的地还能养活他们,但等俺两个娃长大了,只怕他们又会和以前一样,连个饱饭都难以吃到,去了辽东,哪怕后面分家,他们一人也能分到50亩土地,一辈子也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老刀叔的话让那些家里有两三个娃,尤其是男娃的农户们心动了。他们觉得去辽东才是保住以后家族几十年吃饭的大事。
一时间,他们议论的话题反而变成了,辽东有没有这么多土地以及如何在辽东扎根的事情。民夫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100亩土地该种哪些粮食?如何合理的耕作?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辽东的憧憬和期待。
黄河工地,总指挥部。
李文兵在今日赶到了黄河工地,探马只是带来了辽东战胜的捷报,他则亲自带来了此次辽东大战的详细经过,和大同社高层对辽东接下来安排的意见。
徐晨道:“三大都护府的确没有必要,把辽西都护府合并到辽东都护府当中,命令警卫师,火炮师回京,任命孙可旺为新的辽东都护府都督,都护府的编制暂定两个师。”
“朝鲜都护府继续保留,都督仍是张献忠,命令他上报500名优秀的朝鲜军官,送到京城来培训,让他用这些学员组建大同社。”
李文兵愕然道:“大同社?”
帐内其他的人也一脸愕然的看着徐晨,想不明白元首为什么要干涉藩国的政务?
徐晨点头道:“我们大同社没有帝王,我们天朝几千年来建立的宗藩体系就失去了核心。但我们大同社不可能关起门来只过自己的日子,不和外界联系,更不可能放弃祖先几千年来为我们积攒下来的财富,放弃这些藩国,那就要换一套新的体系来取代原本的宗藩体系。”
“我的想法就是把大同社的组织模式扩充到其他的藩国体系当中,把原本的贵族体系,变成各国的大同社联盟,朝鲜就是第一个实验的对象。”
等统一江南之后,大同社就要准备对外扩张了,这不是几个人的意志可以扭转的,只要发展工业化,庞大的工业体系,就会逼着统治者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的扩张自己工业体系当中的市场,这种扩张的终极形态,就是后世的全球化大市场。
但英格兰,法兰西的那套殖民体系,历史上已经注定失败了,徐晨也不喜欢杀的血流成河的殖民模式,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也供养不起民朝这个体量,现在天朝的总人口大致在两亿上下,全球的总人口也大致在4~5亿左右,可能人数会比自己想象的多一些,但不可能超出一个量级。
英格兰能找到几十倍的殖民地大同社是不可能找得到的,所以殖民模式的道路最开始就被徐晨放弃了。
后面这是两种价值观的争霸模式,徐晨当然选择自己更熟悉的模式了。
所以要用大同社横扫各国的封建贵族体系,把土地分给农户,而后按照各个地区的特长分配产业链,把他们融入到天朝的产业链模式当中。
这既是为了推广价值观,也是因为农户的购买力比几个贵族更高,更重要的是有这些贵族,封建制度就很难瓦解,这套制度的根基,小农经济也很难摧毁,全球大市场自然就无从说起。
朝鲜国就是第一个实验的对象了,当他成功之后,大同社就会带着海军一个个复制这样的模式。
李文兵等人尚不能理解价值观和全球大市场这些尚未发生的事情,但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十个藩国,这些却是他们认可的重要财产,以前他们还没想出该如何统治这些藩国。
现在徐晨直接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了,直接培养这些藩国当中的大同社成员,用他们来取代原本藩国的贵族体系,建立一套属于他们大同社自己的体系。
洪承畴想了想道:“元首,属下以为现在就可以让海商去日本,接触一些对德川幕府不满的人,把他们带到京城来培训,为未来做准备。”
随着德川幕府的海禁,大同社内部对他们不满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刘永,大同社的粮食本就不多,德川幕府海禁直接让大同社失去了一个粮食渠道,北方的海商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市场。
徐晨道:“可以给这些海商下达命令。”
日本人徐晨自然不会放过了,不说未来的仇恨,就这几百年,日本的倭寇肆虐沿海杀了多少汉人,还有几十年前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想要借助朝鲜入侵中原。
这就是家门口的一个祸害,现在不趁着实力强彻底打服他,让他做中原的狗,难道还学着历史上被他反咬一口不成,等大同军海军舰形成战斗力之时,就是大同军舰队兵临江户之日,打小日子连借口都不需要找。
洪承畴道:“属下这就去通知北方的海商。”
徐晨继续道:“辽东汉人数量的要增加,让刘永做好去辽东移民的准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100亩土地对农户的诱惑还是极大,看看今年能不能迁移三万户农户去辽东。”
徐晨加重语气道:“一定要准备好足够的粮食,布匹,在辽东也要准备好房屋,我们大同社迁移百姓去辽东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也是为了守卫边疆,不是让百姓去辽东冻死饿死,一定要做好后勤的保障工作。”
封建时代的移民实边后勤保障做的非常差,动不动饿死两三成的农户,大同社的组织力虽然比封建王朝要强一些,但没准备好后勤运输保障一样会死人,毕竟这个时代的辽东动不动零下三四十度,一般的百姓很难扛得住这样的低温。
他想了想道:“今年还是先移民1万户,在辽东打好基础再说。”
李文兵点头道:“遵命!”
徐晨继续道:“常五的改土归流的意见,极其正确,辽东这几百年的乱局就是因为汉化的不够彻底。
辽东在战国时期,就被我们祖先开拓,后面更是经过了秦汉几百年的大开发,哪来的什么女真,不过是一些胡化了的汉人,现在是他们认祖归宗的时候。
全面在辽东推广汉字,汉语,禁止说建州真人,西海女真,野女真这样的话,文件上更是不能出现,大同市的教育资源也要在辽东加大,要多建立蒙学推广汉话,要在10年内让辽东遍地都是说汉语的人。”
李文兵皱眉头道:“只是辽东现在已经没多少汉人,有学问的汉人更是寥寥无几,想要大量在辽东建立蒙学只怕有点难度。”
洪承畴想了想道:“元首,在北方不是有大量的地主士绅还被关押在俘虏营当中,进行劳动改造,这些人大部分都有秀才的功名,可以让他们去辽东成为夫子,这一方面是为我大同市开疆拓土,另一方面也是偿还他们的罪恶,您还可以给他们一个奖励,优秀的夫子可以再次回到中原,这样的话想来会有不少人愿意去辽东。”
徐晨想了想道:“可以去动员这些人,算是他们将功赎罪。”
第364章 ,夏允彝大明律的解释权在我手中
大同十年(公元1634年)八月十二日,溧水县,青红山,飞虎寨。
阳光洒在山寨的聚义厅里,飞天虎领着一众兄弟围坐在桌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畅快。刚刚他们做了一笔大买卖,抢了一艘运丝绸的商船,上千匹丝绸堆放在山寨的角落里,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飞天虎等人每每看到这种场景,都不由得咧嘴开笑。
这些丝绸最起码能卖上千两银子,更关键的是,这还是县里胡老爷花了500银子请他们干的,说这个作坊是县令弄出来的,他要给这个县令一些教训,这又是赚了一笔。
自从天下大乱之后,各县的老爷们都养起了乡勇,他们从黑手套变成备胎了,买卖少了一大半,一次能赚上千两银子,已经是这两年少有的大买卖。
酒过三巡,他的三当家却迟疑起来道:“大哥,新任的溧水县令,他不但断狱如神,据说还是拿过枪打过仗的狠角色,我们兄弟这样得罪他,恐怕不大好吧。”
虽然说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但主动得罪一地县令总是不好的事情,那些贪官污吏往往得过且过,不会在意他们,但那种名声好的官员,往往也是组织力强的官员,这些人真会剿匪的,为了500两银子得罪一个有能力的清官太得不偿失了。
飞天虎听到这话,拍着桌子哈哈大笑道:“三弟,你在说什么胡话。夏允彝断案的确厉害,但你说他一个读书人打仗厉害,这不是笑话吗?只怕他遇到我等兄弟,腿都得软。咱在这青红山占山为王这么久,什么场面没见过,还怕他一个小小的县令不成?”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轰轰轰!”忽然几声火炮声音响起,顿时几枚炮弹砸中了他们的寨子。
一阵烟尘飞扬,残垣断壁到处都是,碎石和尘土四处飞溅。飞天虎等人更是惶恐地从聚义厅里爬了出来,眼睛里满是惊恐和慌乱。
“大当家,大事不好了,官兵把我们山寨给围起来了。”一个小喽啰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报告。
飞天虎大怒,瞪大了眼睛吼道:“还不召集弟兄把这些官兵给宰了。”
可是,“轰轰轰!”又是一顿炮击,炮击当中还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爆炸的弹片如同锋利的刀刃,炸得躲在寨墙后的土匪哀嚎不已。那些没受伤的也四处乱窜,寻找着可以躲避的地方。
“轰!”一声滔天巨响响起,飞天虎所在的山寨大门整个被炸飞了起来,木屑和尘土飞扬,到处都是硝烟弥漫的场景。刺鼻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啪啪啪!”一阵整齐的脚步声音在硝烟弥漫之时,快速地进入了这个山寨当中。只见一群身着整齐军装的官兵,端着火枪,坚定地朝着他们逼近,发现他们之后就端起手中的火枪。
“啪啪啪!”火枪不断响起,一颗颗子弹呼啸着射向那些还残存的土匪。土匪们在枪林弹雨中纷纷倒下,鲜血染红了山寨的土地。
就这样在一阵猛烈进攻之下,飞天虎200余手下,死的死,伤的伤,许多人直接被炸蒙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那些机灵点的土匪马上高喊:“官爷不要炸了,俺们投降,不要炸了,俺们投降。”他们纷纷扔掉手中的武器,跪在地上,双手抱头,满脸惊恐。
就这样官兵花了不到一个时辰,炸死了上百土匪,余下的几乎被俘虏。飞天虎见势不可违,想要趁乱从小道上逃离,结果官兵早有准备,有几十人埋伏在小道上,直接把他给抓住了。
而抓住他的人正是他刚刚嘲讽的书生县令夏允彝。夏允彝一身铠甲,眼神冷峻看着飞天虎冷脸道:“谁让你劫本官的货的?”
飞天虎装傻充愣道:“县令大人,您说什么?俺听不懂,俺不过是在湖上打劫了一艘船,没有人来叫俺打劫县令的货。”
夏允彝冷哼一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和愤怒。他让一个士兵把火枪交给他,然后熟练地填装好火药弹丸,压实。他的动作干净利落,每一个步骤都显得十分熟练。“轰!”而后对着飞天虎的大腿就是一枪。
“啊!”飞天虎被这一枪打得惨叫一声,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落下来。他的大腿鲜血直流,染红了裤子。
夏允彝看着痛苦不堪的飞天虎,冷冷地说道:“再不老实交代,下一枪本官就打胸口,本官想要的答案肯定不止你一个人知道。”
飞天虎眼看着夏允彝用铁条清理枪管,重新填装火药弹丸压实,步骤极其流畅快速,一看就是个老手。他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恐惧和后悔,没想到这个书生县令狠起来比他都狠。
“县尊不要再打啦,俺说俺什么都说。是县里的胡大海,胡老爷给了俺500两银子。要俺劫那艘船,说是给那船主一些教训。俺不知道这是县尊您的船呐,早知道是您的船,俺肯定不敢去劫。”飞天虎连忙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哀求。
“胡大海!这次正好和你算总账。”夏允彝冷哼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已经下定决心要严惩这个通匪的恶霸。
“来人,打扫完战场马上发兵马上围剿通匪的贼寇胡大海。”夏允彝大声下令道。
官兵们听令后,迅速行动起来,快速打扫战场,而后前往胡大海的府邸进行围剿,准备开始新的一场战斗
去年,南明朝廷开了一场会试,盛况空前,整个江南有上万举人应考,整整有上千人中进士。
张溥、张彩、夏允彝等副社、几社士子都踏入了南明朝廷的官场。主考官文震孟有意改变南明官场腐朽的,让江南的年轻士子取代那些老迈昏聩的官员,所以这批进士大部分都被授予了实职,在南直隶附近担任县令,县丞等官职。
夏允彝被安排为溧水县县令。他一到任,便马不停蹄地先清理县中的各种羁押案件。
这些案件大部分都与当地大户有关,因为在这个时代,除非是那种命案大案,普通百姓是不敢到衙门去告状的。与大户告状,一般不是贪墨农户的田地,就是大户想要逼良为奴。
这个时代的大户基本上都是土皇帝,他们看上的东西,得到的时候一般都是极其简单粗暴的。他们有恃无恐,根本不怕被暴露,要不就是硬抢,要不就是和官府勾结,毕竟官府里很多人都是他们的人,普通百姓不值得他们花费那个精力。去设计构陷。甚至大部分时候他们就是要这样无法无天的作恶,让当地的百姓怕他们。
然而,这次他们遇到了夏允彝。夏允彝讲理认法令的人,他断案子时,什么关系、银子都不好使。
他会亲自深入调查取证,尽可能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他会仔细勘查案发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都会认真研究;还会广泛走访当地民众,收集各方的证词和线索。他会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讲述,去寻找案件的蛛丝马迹。
于是,很多大户就直接败诉了。在土地纠纷案件中,他会丈量土地,核实田契。但大户偷税漏税习惯了,很多田契是拿不出来的,这个时候他都会秉公处置,把土地判给原本的农户。
还有一些像本地的河道、山地,林地当地的大户说这些全是他们自己的,但夏允彝以山川河流是天下共有之产,直接否定了他们的所有权。
对于农户欠下地主高利贷,还了几倍还没有还清,以至于要卖儿卖女还债的情况,夏允彝审理这些案子,只会判给地主本金加三成利息,余下的全款让地主全部返还。
夏允彝审案子刚正不阿,不要钱财。当地的百姓知道自己遇到青天了,他们把往日的冤屈通通上报。夏允彝依法办案,严厉地处置了当地的大户、地主,让许多冤假错案得以昭雪,赢得了“夏青天”的美誉。
但他的这些举动也算是彻底得罪了当地的大户。大户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连谁是自己人都不知道,这县令是怎么当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关系,想要上告朝廷罢免他。只可惜以往有用的手段,这次就通通没有用。侯恂和文震孟两位东林大佬已经下定决心要借助这批年轻人来革新吏治,淘汰老弱,他们的告状自然没有用。
夏允彝取得百姓信任之后,开始治理地方。溧水县最大的祸害就是水灾。为保护太湖流域苏常等大明的纳税大户,明廷牺牲溧水、高淳利益,加高东坝导致“西水东泄”转为“东水西蓄”,仅高淳即淹没十万亩良田,民生困苦。加上明末气候混乱,朝廷无钱清淤,加上围湖造田,水系管理缺失,以至于河道堵塞,溧水屡遭水患。
夏允彝带领当地的百姓,修防洪堤,清理淤积的河道泄洪。他亲自到工地,和百姓们一起扛沙袋、搬石头。他把那些大户围湖造的田通通给拆了,修筑堤坝,扩大泄洪区。同时为了解决县财政不足的问题,他开办了一个丝绸纺织作坊,想要以此补足财政的问题。
如果光这样的话,大家忍一忍也就算了,谁让人家后台硬也有本事,但真正让他们难以接受的,今年夏收夏允彝直接按照实际田亩征税,而且还不允许他们有一点缺额。
当地的大族士绅刚忍下这一口气,更让他们气愤的事情来了,他还不允许他们把田赋转嫁给佃户,他们的田虽然转租出去了,但田税还是要留在他们自己这里的。
他们想反驳,自古以来就没有这样的道理,结果夏允彝拿出田契道:“要不本官按律行事,那些没上税的无主之地,就由朝廷征收重新分配给无地的农户,想来那些农户是很愿意和朝廷交税的。”
而后他又命令文吏端出一叠厚厚的税府文道:“要不本官就清缴一下历年的积欠,本官也不为难你们,就倒查20年,你们欠朝廷多少税赋,就偿还多少税赋。”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