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亮剑金陵十三钗

亮剑金陵十三钗 第184节

  “诶……不必多礼!”

  李宗仁用力地摇了摇他的手,眼神里充满了复杂而真挚的情感,有感激,也有一丝愧疚。

  “我代表第五战区,代表身后这数十万已经安全转移的将士,感谢你!

  感谢你和你的山西民团,为了掩护大军撤退,不惜以身犯险,孤军断后!此等高义,德邻铭记于心!”

  他的话音刚落,他身后的数十名将领,齐刷刷地对着苏耀阳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看着朝他敬礼的李宗仁和一众将领们,苏耀阳突然觉得眼眶有点湿润,仿佛这些日子的辛苦和牺牲全都得到了回报。

  阳光下,数十位高级将领的身影被拉得长长的,他们的对面是立正还礼的苏耀阳。

  夜幕下的归州城灯火通明,一扫战争的阴霾。城中最大的酒楼“望江楼”今日被第五战区司令部整个包了下来,门外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楼内却是人声鼎沸,暖意融融。

  李宗仁为了表达自己最真挚的谢意,特地在此设下盛宴,款待苏耀阳以及他麾下所有团级以上的军官。

  宽敞的宴会厅里,十几张巨大的红木圆桌拼凑在一起,形成一张足以容纳近百人的超长宴席。

  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归州特色菜肴。

  有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秭归粽子。

  还有口感香甜酥脆的三峡苕酥,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伸手去拿。

  以及肥瘦相间、晶莹剔透的腊肉,散发着浓郁的烟熏香味;

  还有那用清凉井水制作的凉虾,盛在玻璃碗里,如同剔透的白玉。

  更有那用本地豆渣和鲜嫩蔬菜一同烹煮的合渣,以及从长江里现捞上来的、做法各异的江鲜鱼肴……

  满满当当的菜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盛宴图。

  对于在宜昌前线啃了半个多月干粮和罐头,时刻在泥浆和炮火中打滚的苏耀阳等人来说,眼前这景象简直不亚于天堂。

  “弟兄们,别客气……开动!”

  苏耀阳率先拿起筷子,夹了一大块肥美的腊肉塞进嘴里。

  他一声令下,黄观涛、程如风等一众山西民团的军官们,也纷纷甩开了膀子,风卷残云般投入到了这场美食的战斗中。

  一时间,宴会厅里只剩下筷子与碗碟碰撞的清脆声,以及众人大快朵颐的咀嚼声。

  李宗仁、白崇禧等一众五战区的将领们,只是含笑看着,并不动筷。

  他们知道,对于这些刚刚从血与火中走出来的将士而言,任何客套话都比不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饱饭来得实在。

  苏耀阳的吃相虽然豪迈,但并不粗鲁。

  他一口气吃了七分饱,感觉胃里暖洋洋的,那股因连日征战而产生的疲惫感都消散了不少。

  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擦嘴。

  他抬起头,看到李宗仁正含笑看着自己,眼神里满是欣赏和宽和,不由得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他挠了挠头,带着几分憨厚地说道:“实在是这些日子一直没吃过一顿热乎饭,好不容易能吃一顿好的,故而失态,实在是让长官见笑了。”

  李宗仁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在意。

  “明曦说的哪里话!

  你们都是为国征战、劳苦功高的将士,别说是一顿饭,就算是把这归州城最好的东西都搬来,也抵不上你们的功劳!来,我敬你一杯!」

  说着,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苏耀阳也连忙端起酒杯回敬。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席的气氛也从最初的狼吞虎咽,逐渐转为了热烈的交谈。

  苏耀阳吃饱喝足,便放下了筷子,开始和李宗仁、孙连仲等一众国军将领们闲聊起来。

  宴会厅内酒酣耳热,气氛愈发融洽。几杯烈酒下肚,话匣子也彻底打开了。

  素以善守著称的孙连仲,这位在台儿庄战役中打出赫赫威名的铁汉,此刻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脸上带着几分忧色。

  “唉……”

  他感慨道,“明曦老弟此次虽解宜昌之围,挫败了日寇的凶焰。

  可放眼全国,战局依旧糜烂。上海、南京、徐州……国都沦陷,大片国土沦丧。这仗,究竟要打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他这一番话,像是往热烈的气氛里泼了一盆冷水,在座不少将领都感同身受,纷纷点头附和。

  “是啊,孙总司令所言极是。小鬼子的飞机大炮太厉害,一个师团的火力,比我们一个军都强。”

  “我部在南线与日寇交手,正面阵地往往一日数易其手,伤亡惨重……”

  一时间,乐观的气氛被一股沉重和悲观所取代。

  苏耀阳一直静静地听着,此刻,他将手中的酒杯轻轻往桌上一放,发出“笃”的一声轻响。

  声音不大,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孙将军,诸位将军,”

  苏耀阳环视一周,“诸位之忧虑,耀阳感同身受。然则,耀阳以为,对于战局,我等不必如此悲观。”

  众人皆是一愣,连李宗仁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苏耀阳站起身,目光炯炯有神:“诸位请看。

  目前形势,我弱敌强,此乃事实,无需讳言。

  但战争的胜负,并非只看一时一地之强弱。”

  他加大了声音:“日本,弹丸岛国,其国力、资源,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它是一个工业国,但它的工业需要从海外进口的石油、钢铁和橡胶来维持。战争每多打一天,它的消耗就多一分,它的国力就弱一分。此乃其天生之死穴!」

  接着,他继续道:

  “而反观我中华,虽是弱国,却是大国。

  我们地大物博,人口四万万,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有无穷的战略纵深,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兵源。

  更重要的是,就算沿海尽失,我们退守内陆,依旧能依靠广阔的土地自给自足。

  就像百里将军说的那样,我们可以用空间换时间,将日寇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拖到最后,先被拖垮的,必然是资源贫瘠的日本!”

  这一番话,说得在场将领们频频点头。

  苏耀阳话锋一转,更添了几分神采:“前不久,耀阳偶得一篇雄文,名曰《论持久战》。

  其文高屋建瓴,将此中道理剖析得淋漓尽致,令耀阳茅塞顿开!

  文中言明,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如今,我们正处于最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

  但只要我们能万众一心,熬过这段时期,将战争拖入‘战略相持’,届时,此消彼长,便是我们积蓄力量,最终发动‘战略反攻’之时!

  故而,耀阳敢断言——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每个人的耳边炸响。

  整个宴会厅先是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嗡嗡的议论声。

第272章 惊天言论

  苏耀阳那掷地有声的八个字——“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如同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喧闹的宴会厅里激起了千层浪。

  前一秒还热烈交谈、推杯换盏的将领们,动作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筷子悬在半空,酒杯停在嘴边,所有人的脸上都凝固着一种混杂着震惊、错愕和难以置信的表情。整个大厅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齐刷刷地聚焦在了苏耀阳的身上。

  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现在是民国二十九年,公历1940年。

  这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为黑暗、最为艰难的时期。

  在座的每一位将军,都对当前的局势有着切肤之痛。

  沿海最富庶的地区已经全部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龟缩在西南一隅,依赖着三峡、秦岭等天险,才勉强维持住一条摇摇欲坠的防线。

  国际援助的通道,随着法国的投降和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几乎被完全切断。

  国内经济早已崩溃,从今年开始,法币的贬值速度如同雪崩,重庆的米价比起战前已经暴涨了五十多倍!。

  后方民众在饥荒和日复一日的重庆大轰炸中苦苦挣扎,疲惫与绝望如同瘟疫般蔓延。

  就在前不久,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刚刚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给全国的抗战士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而汪精卫之流更是在南京粉墨登场,成立伪国民政府,大肆宣扬“曲线救国”的卖国言论,让本就弥漫的投降风气愈演愈烈。

  失败、牺牲、崩溃、背叛……这才是他们每天睁开眼就要面对的现实。

  在这样一片愁云惨雾之中,苏耀阳,这个年轻的民团军官,却石破天惊地喊出了“中国必胜”?

  一众将领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

  这是哪里来的底气?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狂妄?还是打了几个胜仗之后的得意忘形?

  就连对他最为欣赏的李宗仁,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

  他当然希望中国能胜,可现实的沉重压力,让他不敢有丝毫的乐观。

  苏耀阳这番话,听起来更像是一句鼓舞士气的空洞口号,而不是基于现实的冷静判断。

  最先开口的孙连仲,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以为苏耀阳是喝多了,在说醉话。

  苏耀阳当然将一众将领们眼中那包含了悲观、迟疑、不解、甚至是一丝怜悯的复杂眼神尽收眼底。

  但他并不生气,反而很理解众人的想法。

  他知道,自己那句话在他们听来,有多么的石破天惊,又有多么的……不合时宜。

  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1940年的中国,究竟有多么困难,有多么绝望。

首节 上一节 184/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被逼出祖宅我带家人大鱼大肉

下一篇:红楼:风华首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