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52节

  “宇文将军过誉了,侥幸而已,还多亏了宇文将军出面,不然令叔恐怕也不会把关防交给我。”

  宇文萧道:“护军言重,关中大局已定,我等又据有潼关,只要段王不敢立即攻城,关中无忧矣。”

  李二点点头:“就看段王如何抉择了。.不过若是若段王要强攻夺城,宇文将军可敢跟我出城一战?”

  宇文萧愣了一下,然后大笑道:“哈哈哈哈,有何不敢?护军若出战,我宇文萧一定奉陪到底,追随左右。”

  李二闻言也豪迈的笑道:“能与宇文将军共事,某之幸也。”

  城外的段义弘看着城头那个“李”字,脸色阴晴不定。

  李家可以反,但不能是被他段义弘逼反的。不然他就要站在风口浪尖了。

  眼下一旦段义弘动武,那么势必会引起朝廷与李家的彻底决裂。

  李家拿了潼关之后,进可攻退可守。

  最可恨的是,李家还能可以伪装成这座潼关并没有收复的假象,隔绝消息。

  但一旦你朝廷对潼关动武,李家顺势就可以不装了。潼关刚刚被我收复,你为什么要打我?

  这事就很麻烦。

  所以段义弘在想了半天之后,才修书一封,给洛阳的中枢送去,等于是把这个问题抛出去。

  李家目前还没反迹,即便是据守潼关抗拒朝廷大军也没明着来,就是挂了个“李”字大旗。这时候除非皇帝下诏李家有不臣之心,要大军征伐。

  除此之外,不管是任何人的暗示、明示他段义弘统统都不管。

  反正背锅的事,不能干。

  而慕容鞅看到旗号变换之后,神色飘忽,眉头紧皱。

  刚刚规划好的事情,转眼就泡汤了。

  他不知道的是,如果李二没这么快赶来,宇文固真准备献城投降了。

  毕竟这潼关坚守了好几个月,士卒疲惫。

  但偏偏,就差这一天,李二在父亲跟宇文涉达成一致之后,就立即不舍昼夜,疾行数百里的过来抢夺潼关。

  事情就是这样,就快了这一步。

  上天总会眷顾那些勇敢者。有些人不仅实力强,胆子大,运气还特别好。

  不服是不行的。

  对峙了几天之后,段义弘也不想等洛阳的消息了,直接带兵撤到弘农修整,毕竟潼关道十分狭窄,完全不适合十万大军展开作战。

  撤到弘农郡一是后勤压力会小很多,二也不怕西军突袭。

  如果城头还是挂着“宇文”他自然是不担心,但无论是李二还是李三,都不是省油的灯。

  短时间内不能攻打潼关,在那块狭地上耗着没有任何意义,军心士气都耗没了。

  段义弘撤走之后,李二郎和宇文萧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们带着三千骑兵奔袭数百里,只用了不到三日,其实已经人困马乏了,若是段义弘发起攻城,他们还真不一定守得住。

  但好在段义弘也没敢率先动手。

  这样一来,得到喘息之机的李二就算是稳住了潼关天险。

  从此对河洛地区,进可攻,退可守,完全具有战略主动权。

  而从洛阳想要西进关中,除了崤函道之外,一条路是走豫州,经过南阳,走武关道,从南线入关中。

  另一条路是从河东地区的蒲坂,走效仿曹操驱逐马超的战略,派遣大将从河东渡河进入关中。

  但现在河东在拓跋家手里,已经形成了又一股强悍的地方割据势力,名义上还是西燕的隶属,暗地跟东燕朝廷勾勾搭搭,实际上已经独立的军阀了。

  所以眼下三个方向其实是要面对三个各自为政的势力,这远比三个方向面对一个势力的局面要好得多。

  李家可以在短时间内放心大胆的去消化关中这个王业之基。

  有两年时间,就可以组建一支以关中健儿为主的,益州、凉州精锐为辅的大军,并积累足够多的粮草。

  届时天下碌碌之辈,谁是敌手?

  站在潼关城头的李二郎望向东方,神采奕奕。

  千里之外的江淮,他还有一个兄弟。官拜镇南将军,都督扬州军事,爵邺县侯。

  天下翘楚。

  四郎,二哥今日之功绩,如何?

第231章 湖口之战

  快到了年末,天气渐寒。

  终于,在叶县跟燕军鏖战大半年的曹烜退兵了。

  慕容德舆可算是能松了一口气。曹烜退兵之后,西魏大司马丁景珍也把大军撤回了荆州,只留下数千士卒据守义阳。

  荆豫战场的罢兵休战,让洛阳朝廷长出了一口气。

  不过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元徽,却倍感压力。

  豫州方向,目前有娄居士所领的万余兖州军,中军两万余,幽冀二州的义勇天雄军天武军,合计两万余。

  瓦岗军徐懋功部三万余人,慕容德舆部外军六万余。

  也就是目前淮河以北的豫州有十五万大军,甚至可能更多。

  这么多人,跟荆州停战之后,会不会对江淮动心思?

  李元徽觉得不得不防。尤其现在这种情况下。所以他想到了收缩战线,放弃江南全力据守江北,然后把更多的兵力解放出来调集在淮河一线。

  但跟幕僚们讨论过之后,柴桑还是不能放弃。

  因为这个地方非常险要。有柴桑和寻阳在手,就能控制长江中游的航段。

  但他本人必须回到合肥寿春一线坐镇,毕竟寻阳距离淮河一线好几百里,有什么突发事件,在寻阳根本来不及反应。

  于是李元徽决定在走之前,搞把大的。

  把柴桑西面的湖口处,也就是庐山以北到大江这个地方,给拿下来。这样一来,就能跟柴桑形成犄角之势,也能对魏军形成威胁。

  这里驻守的是东魏军的三千人,原本为了控扼大江选择临江下寨。

  但水战失利之后,临江水寨经常遭遇燕军水师的袭击。

  魏军不堪袭扰,只能撤到距离江面五里之处扎营。这样一来燕军水师宰相发动突袭,就要上岸走上一段路,难度大大增加了。

  不过燕军若是想要登岸作战,魏军则无法立即进行反登陆。总的来说是有利有弊。

  十一月初,燕军在李元徽亲自指挥下,发起了夺取湖口的战役。

  作战计划是水路并进,吕钦率领水师主力,负责封锁湖口,防止魏军水师出鄱阳湖,干扰燕军的登陆作战。

  鹰扬郎将李肃与校尉周敖率四千步卒负责登岸作战。

  在商议如何夺取湖口之时,但李元徽让他们不要急着进攻魏军营垒,先在岸上立足之后,如果魏军主动出击,就立即架设拒马鹿角,做好跟对方持续消耗的准备。

  李肃和周敖率步卒乘坐大小船只,迅速登上湖口,随后开始列阵,并用船只把鹿角运来上了。

  魏军一看这情况,原本还以为又是袭扰,主将李宝命令士卒把守营垒,注意警戒,调集了弓弩手准备驱赶。

  结果这一登岸,李宝就发现出不对劲了。

  以往进行突袭的燕军,都是水师战兵,轻装上阵,绝不纠缠。

  但眼下这支登岸的燕军,看起来却是像是重装步军,身披明晃晃的铁甲,手持长枪和大盾.还把鹿角也搬上来了?

  李宝如果在燕军步卒登岸之初,就立即率军进行反击,发起逆冲,那么燕军很难顺利登岸。

  即便能成功登岸,也要付出大量的伤亡。

  但也就是一个判断失误,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燕军最少有数百甲兵在登岸之后架起长枪竖起大盾,结成了方阵。

  那可是重甲步兵啊!

  燕军的披甲率比起魏军来,还是要高出不少的。

  特别是铁甲的数量。

  江淮燕军约十万人,披甲率是四成左右。

  当然这四成不是全部铁甲,实际上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是铁甲。其余大部分都是皮甲。

  这一点上,魏军就要差很多了。甚至连衣服都没有统一。

  李宝这三千人,铁甲、皮甲全算上,披甲的一共还不到一百人呢,连衣服都没统一制式,穿着都是五花八门。

  这点上,登岸的燕军虽然都是豪强部曲出身,但穿着上相对比较整齐。

  且顶在最前面的六百人可都是甲士。

  这是李元徽在庐江豪杰率众归附之后调拨给他们的铁甲,还有因为登岸作战需要,临时从中军营、武卫营调来的四百副甲胄。

  这六百甲士顶在前面,可以说对魏军的心里冲击力极大。

  不过冲击力再大,李宝也得硬着头皮跟对方打一仗,不然就这么让对方全都上了岸,在湖口站住脚,回头他怎么跟皇帝曹元静,以及叔父前将军李雄交代?

  于是乎,李宝集结部众,出兵逆击。

  原本应该处于守势的魏军,现在却成了主动进攻一方。李宝按照长枪,刀盾,弓弩的顺序,指挥部队列好阵型,向着燕军发动了进攻。

  在弓弩手相互抛射覆盖之后,双方终于进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之中。

  这时候燕军的装备优势开始展现出来。

  魏军本来的军械就不怎么样,想要破甲很吃力,但燕军的长枪弓弩面对几乎没有防护装备的魏军,可就是致命打击了。

  战场形势很快就进入一边倒的状态,刀盾长枪相互配合,燕军如墙而进,魏军被打的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李元徽在岸边的楼船之上观战,面对眼前的情景,长出一口气,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胜负已分。

  看着顶在最前面的甲士,奋勇向前,披甲的作用尽显无疑。那么如何让麾下的十万将士,拥有更多的甲胄?

  虽然现在都说江淮带甲十万,但有没有十万李元徽自己能心里没数嘛?

  这就是唬人说的,哪来的十万铁甲?那铁甲的造价可是非常高的。

首节 上一节 15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