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第122节

  高智兴闻言点点头,“伯父所言,小侄清楚。不过.薛仆射和柳中书那边?”

  高士则道:“这你放心,我会让他们同意的。”

  “可是.”

  高士则道:“今日都是家中人,智兴但言无妨。”

  高智兴有些为难道:“这都督扬州军事的李四郎,可不是什么寻常纨绔,伯父想要从江淮筹措粮食,即便是我在广陵多年,也很难。”

  高士则闻言皱了皱眉:“这事你且自为之,如今国家危难,身为臣子,怎么能只想着自扫门前雪?不顾大局?李元徽那小子我知道,当年杨巡造反,这小子应募从军,首战就立下殊功,射杀了杨熙,老夫跟齐王还在宫中召见过他,高阳王还把他召入幕府,没想到这小子怎么入了圣人的眼,招为帝婿,弱冠之龄已经是都督一州军事.”

  说道这里,高士则却有些物是人非的悲切之气。

  当年跟他一起共事的齐王慕容据已经故去,就连那个看着不怎么顺眼的高阳王慕容颌,也殉节而死。

  前几年朝堂上得用的宗室大臣,现如今也就剩下侍中慕容惠。

  余下都是年轻一辈了。

  原本地方上统兵的慕容宗室,如今也所剩无几,这么仔细一想,高士则得出了一个让他有些茫然的结论。

  那就是慕容家的天下,如今已经岌岌可危了啊?

  宗室凋零自此,即便能重新安定天下,这天下也不是慕容家所能掌控的了。

  高智兴不清楚高士则这位老臣的心思,但他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外放刺史现在算不上好事,但也绝对算不上坏事。

  尤其是扬州,他很熟悉。

  跟李元徽他也有过几面之缘,说过几句话,不算熟悉。但观其言行,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高士则的要求,他肯定是办不到。但现在离开朝中的权力旋涡,说不定是好事。

  从伯父的宅院之中出来,高智兴顺路又去了同在一坊的堂兄高晃家里。

  高晃从齐郡太守城阳王慕容选造反,在高苑之战中损兵折将之后就一直有心结,郁郁寡欢。

  在加上先帝驾崩等变故,身体越发不好,虽然贵为征东大将军,却一直都在养病之中。

  听闻高智兴来,还披着狐裘出来到中堂见客。

  “兄长可好些了?”

  “不满贤弟伱说,我恐怕是时日无多了.”

  “兄长何出此言啊.”

  “没什么,贤弟不必纠结于此”

  高晃因为高苑之败,追随他多年的部众几乎丧尽,因此赶到羞愧不已。

  “听说贤弟将往扬州而去?”

  “兄长的消息倒是灵通。”

  高晃笑着摆了摆手,“这事伯父跟我提过,昨日来他来过,还想让我去接替扬州都督李元徽.”

  高智兴闻言顿时愣住了,随后苦笑着摇摇头:“伯父一直在中枢为官,刚正不阿,却不知地方庶务,未免有些”

  高晃道:“你想说未免有些天真是吧,江淮燕军是李元徽组建起来的,眼下还要应对东魏北上,这时候要换李元徽,那是痴人说梦。我知道伯父是怎么打算的,他是看唐公李源在益州,觉得如此下去,李家父子势大难制,所以想找人撤换掉李元徽,可他也不想想,如今是什么时候.”

  高智兴闻言也是一脸苦笑,“伯父身居高位,不清楚地方细情,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

  高晃道笑道:“反正如今,庙堂之事都与我无关,这次你去扬州,让十一随你同行吧。”

  高晃说的十一是他与山阳公主的儿子高盎,族内排行十一,自幼习武,勇冠三军。

  曾经担任过先帝的宿卫,如今在家侍疾。

  高智兴有些意外,“兄长,你是?”

  “如今洛阳是个旋涡,让十一随你去,他也尚需历练,不见见世面,这小子总是自视甚高,也让他看看,天下英雄.”

  高智兴跟高晃又说了些话,才告辞离去。

  等人走了,高晃才把儿子高盎喊来。

  “阿耶,您叫我。”

  高盎生的身高马大,身材魁梧,相貌英伟,看起来就是自幼勤于武事的世家子弟。

  高晃道:“过几日,你九叔去任职扬州刺史,你也跟着一并去扬州吧。”

  高盎闻言有些吃惊:“阿耶,为何让我去扬州啊?要去我也是去中军,不是说年后就要对关中河东用兵了?到时候我去中军,定能建立一番功业.”

  高晃叹了口气道:“我渤海高氏虽然跟慕容氏休戚与共,但先祖元侃公是以谋主跟随武帝,你叔祖如今也是宰相,高家两代宰相,算是显贵,但高家只有我走的是军伍之路,我若还在军中,你即便在中军也有人照拂你一程,但如今你叔祖跟薛楚、柳壑等相争,我又在家修养,你入中军,未必是好事。江淮一带如今在李镇南治下,越发安稳,你九叔去任扬州刺史,你可一并去江淮,我与李镇南也有几分交情,李镇南之兄又是你堂姐夫婿,江淮要防备东西两魏贼,未必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过到了江淮,切不可轻视李镇南,虽然他年岁尚轻”

  高盎听完了点头应下,“阿耶放心。”

  等到高盎退下去之后,高晃命人将罗士襄招来。

  只有十七的罗士襄身高将近八尺有余,青州齐郡人,十四岁从军,喜欢割下敌人的鼻子以作为斩首记功凭证,人称“罗鼻子”,是青州军有名的猛将。

  高苑之战就是他带领精锐保着高晃一路杀出来了。

  这几年高晃虽然在家修养,他也没想要离去的意思。

  不过今日高晃确实打算要给他一份前程了。

  “士襄,你随我数载,如今我身体越发不好,也累得你在此空耗两载岁月。”

  罗士襄闻言道:“大将军何出此言,您待我恩重如山,侍奉将军左右,是我的职分所在。何来空耗一说。”

  高晃道:“士襄你有万夫不当之勇,洛阳虽好,却不是用武之地,过一段时间我族弟高智兴去扬州做太守,到时候你也一起同行..咳咳咳.”

  说道这,高晃咳嗽起来。

  罗士襄还以为是让他跟高智兴去扬州,难道是做护卫?

  谁知道高晃待气喘匀了才继续说道,“你与他同行,却是不要你与他效力,我给你一份荐书,你可带给都督扬州军事的镇南将军。李将军用人,不拘一格,与他效力,定然不会埋没人才.”

  罗士襄闻言,半晌才点点头:“大将军有命,士襄不敢不从之,但大将军为何看好李镇南?”

  高晃听过罗士襄的反问,突然笑了笑。因为这个问题,高盎都没问过,很明显是没看出让他去往江淮的用意。

  高晃面露肃容,用十分肯定的语气斩钉截铁道:“日后安天下者,必李氏也。”

第188章 入手

  陇右。

  经过几日的疾行,李三郎终于率领前部赶到了街亭。

  宇文涉见到明显是蜀中蛮族装扮的板楯蛮兵和李三郎的三千飞军,立马清楚的知晓,益州援军赶到了,登时就有些泄气了。

  慕容阿保则是松了口气。援军再不来,能不能坚持住他是真没底啊。

  十余日的奋战,双方死伤合计有两万余。

  其中作为防守方东燕军就有超过四千的死伤。这种伤亡比例,军队实际上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好在援军赶到。

  宇文涉当即就决定,不能这么打下去了。现在一定要等凉州军的结果了。

  三日后,一封军报被东燕军射入西燕军阵前。

  前面的士卒捡回了很快送到了中军大帐,听着手下的幕僚读完军报内容,整个中军大帐就跟烧开锅了一样,要知道这时候已经临近十一月了,天气开始转冷了。

  这份军报是陇右郡发给街亭方面的,内容很简单,鹰扬郎将李鸣岐,率三千骑军趁着两万凉州军立足未稳发动突袭,大获全胜,随后更是一路追击,斩首两千余,俘虏万余人。

  宇文涉脸色阴沉的很,大帐里面的一众将领全都大骂凉州军和萧卷废物。

  两万人被三千人击溃了,光是俘虏就一万多。

  有这种友军任谁不绝望?

  敌方援军到达,加己方友军大败,气势上完完全全的此消彼长。

  宇文涉最后无可奈何之下,决定退兵。

  “大将军,此时退兵,不光是陇右,河西也将脱离朝廷控制了。凉州经此一役,精锐尽丧,李源和慕容阿保只需要乘势进兵,凉州一定会易手。”

  等一众将领都走了之后,中都护拓跋余吉却留在了大帐,似乎是在提醒宇文涉这个决定关系到整个西北战场的局势。

  宇文涉反问道:“那拓跋将军觉得,此时该如何是好呢?”

  拓跋余吉道:“或可以尝试走萧关道,突袭凉州。”

  宇文涉摇了摇头:“突厥人此时从河北败退,洛阳方面重新控制了幽冀二州,又招降了瓦岗,令其坐镇青州,拓跋将军觉得,东军下一步,会瞄向何方?”

  拓跋余吉闻言眉头一皱,然后道:“将军的意思是?”

  宇文涉道:“李源已经进了陇右,若不退兵,恐怕有倾覆之危,偌大一个关中,可只有数万兵马。”

  拓跋余吉道:“可是大将军,此时退兵,陇右和凉州都不为我所有,李源可居高临下窥视关中,到时候在想夺取陇右和凉州,都将事倍功半。”

  宇文涉道:“两害相权,取其轻,陇右和凉州虽然重要,但关中才是根本,况且别忘了我们还有塞外的盟友啊。”

  拓跋余吉立即就明白宇文涉的意思,从关中进兵陇右并不容易,是在仰攻。

  这次退兵放弃也就等于是放弃了战略主动权,等到李源坐稳陇右和凉州,想要夺回必定是难上加难。

  但他们完全可以请盟友突厥人出兵,让河西和陇右不得安宁。毕竟从塞外出兵可以关中要方便的多。

  宇文涉还没等李源率军赶来,就当机立断的撤兵了。

  而此时的凉州,李二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先后将金城和西平两郡兵不血刃的收入囊中,随后会同此前流窜如凉州的羌胡从骑,并招降了薛仁美部。

  得精兵三万余,直驱武威城下。

  刚刚赶回来的萧卷顿时大惊,站在城头看着城外的大军顿时有些慌乱。

  “这王僧第、穆长陵等人,我往日与他们也不薄,为何这么快就倒戈相向?何故如此啊?”

  萧卷主要是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心里落差。他与手下的太守和将领们共事多年,自诩有些人望,他不是不能接受这些被俘之后投降。

  毕竟为了这种内战而死,完全体现不出任何气节来。而且长安那位武兴皇帝本就是起兵造反的。

  暂时归顺一方面是高官厚禄,一方面是形势所逼。

  不过你投降对面也就算了,这么快就拿起刀枪冲着昔日的老上司,这多少有些不念旧情吧?

  因此,萧卷是一脸的无奈和落拓,甚至有点悲痛之感。

首节 上一节 122/2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科技与狠活,打造无敌军团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