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开局剧透大明结局!老朱原地爆炸

开局剧透大明结局!老朱原地爆炸 第153节

  二十级军功进爵制最牛逼的地方就是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晋升标准,并且详细规定了每个爵位享有的俸禄和特权。

  这样那些想要出不甘人下的人才想要出人头地,只要达到相应的军功就行了,不需要领导赏识,也不需要家族背景,更不需要绞尽脑汁想着怎么讨好上位。

  最典型的莫过于杀神白起。

  白起通过军功从百姓一步一步成长为武安君,名列战国

  四大名将之首。

  要不是最后将相失和,白起绝不会止步于第十九级的关内侯。

  “方小子,咱记得秦国二十级爵位,最低的公士一年俸禄

  五十石,最高的彻侯一年俸禄不过是一千石。

  “但是我大明从九品小吏一年俸禄六十石,一品大员一年俸禄一千零四十四石。无论小吏还是大员都比秦国强得多。”

  “你凭什么说大秦官吏待遇要强过我大明。”朱元璋不服气地说道。

  大明的军功制度他也是仔细研究过,甚至连大明官吏的俸禄都参考了秦国的军功制。

  只不过大秦是年俸,而大明是月俸。

  但是不论怎么换算,大明的俸禄都比秦国的要高。方小子居然拿秦国官吏俸禄举例,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丁.

  0195方小子你这是逮着瘸子猛瑞啊!“父皇,其实爵位俸禄只是只占了秦朝官吏的一小部分。”“秦朝官吏的俸禄主要取自他们所担任的职务。

  看到朱元璋还在拿秦朝军爵的俸禄在死杠方云飞,太子朱标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

  自己老爹不能再这么丢人了!“职务俸禄?那是什么?

  朱元璋也被太子朱标给说懵了。

  秦朝最著名的不就是二十级军爵制吗?

  只要有爵位就有俸禄,只有相应的爵位才能担任相应的职务。

  两个不是一样的吗?怎么还一分为二了?

  “父皇,秦朝官吏的主要收入是自己的职务俸禄。这个职务随着担任的官职不同而不同,并且还远远超过爵位俸禄。”“比如最高级的“八八零”彻侯一年俸禄不过一千石,但是

  三公这三个最顶级的职位,俸禄却远远超过彻侯。

  “比如三公之首的相邦和太尉,金印紫绶,品秩万石!地位最低的御使大夫虽然是银印青绶,但是一年发俸禄也有四千二百石,足足是彻侯的四倍有余。

  “三公以下,其他的职务也大多如此!比同等级的爵位高出数倍!”

  太子朱标站出来说道。

  大秦的爵位俸禄和职位俸禄非常像后世的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

  你要担任什么样的岗位,首先要有什么样的职务。但是只要你能上岗,那么获得报酬将远远超过自己所领到的职务工资

  “什么?居然这么多?怎么爵位俸禄比职位俸禄低这么多

  朱元璋难以置信地说道

  他是真没想到,在大秦当官和不当官居然在收入上差这么多?

  而且秦国的君主是怎么想的?

  一份工资能干得活,居然非要弄成两份?他们是不是钱多烧得慌?

  “上位,秦国崇尚法家治国,而法家则最讲究公平公正。所以在他们眼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作者则不得。

  “同样的爵位,担任职务的肯定要比不担任职务的干得要多,自然俸禄要多些。另外秦朝的爵位可以世袭,但是职务不能。

  “也就是只要有了爵位,那世世代代都可以吃俸禄。但是官职俸禄只有在担任官员的时候才有。虽然挣得多,但是并不持久。”

  “秦国的法家圣贤大概也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才将爵位俸禄定得少却持久,官职俸禄多却短暂。这大概也是鞭策那些获得军爵的人不要懒散吧。

  看到洪武大帝一脸懵懂的样子,刘伯温也站出来解释道。“哦!原来如此啊!”

  “这么说来,这大秦的俸禄也就这明的俸禄好啊!”

  听完刘伯温的解释,朱棣、朱棡、朱橚和蓝玉、常茂等人的表情立刻从好奇变成了不以为然。

  秦国的法家圣贤为了防止贵族们躺在功劳薄上不思进取所以特意把爵位俸禄设计得很少。基本就是可以让你在本阶层保持温饱,但是想大富大贵那是不可能。

  要想活得潇洒,就要学本事去当官,然后建功立业让自己的爵位更近一步,担任更高的官职。

  形成一个人人奋进的良性循环。

  但是明朝的俸禄设计却和秦朝截然相反。勋贵和王爷的俸禄要远远高于他们的官职俸禄。当不当官,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丝毫影响。

  他们的子孙后代就算什么也不干,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军功花天酒地一辈子!

  所以在大明,官职对于勋贵们来说就是一个鸡肋。没它没啥影响,有它还要受累;但是完全不担任官职,又容易引起天家的不满。

  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虽然朱棣和蓝玉他们都明白,大秦在勋爵位和职务的俸禄设计上要远远强于大明。

  但是屁股决定脑袋。

  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说秦朝的好。“居然是这样?”

  听明白以后,朱元璋顿时一脸的矛盾。秦朝在俸禄设计的先进性上确实要远超自己。

  但是要让自己降低宗室的俸禄,提高百官的待遇,他实在舍不得..

  要不..先把勋贵们的待遇降下来提升百官俸禄?不过好像也不够啊!

  还没察觉到洪武大帝险恶用心的蓝玉、沐英和常氏兄弟还在讨论大秦的俸禄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方云飞却在此时开口道:

  “陛下,要知道不论是爵位俸禄还是职务俸禄,秦国给百官的待遇可是实打实的粮饷,绝不弄虚作假。”

  “哪像咱大明,虽然名义上俸禄要略高于秦朝的爵位俸禄,但是米粮只占了七成,剩下的三成可是以宝钞的形式支付

  0

  “宝钞这件事我已经和陛下分析过来,在没有回收和锚定物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贬值。这么一算,其实我大明百官

  的俸禄已经和秦朝官吏的爵位俸禄相差无几。”

  “但是我刚才说过了,我大明百官的俸禄除了一部分归自己只配以外,大头还要用来办公和雇佣帮手。但是秦朝官吏就没有这个顾虑了,一应之处全部由庙堂负担!

  “这么一加一减,我大明官吏的俸禄已经远低于秦朝的爵位俸禄,更何况他们还有职务俸禄。二者相加,那是远远超过我大明百官的。”

  听了方云飞的话,洪武大帝的脸是红了又白,白了又青。这小子,哪壶不开提哪壶!

  宝钞的事咱不是已经开始动手1.2解决了吗?

  但是不论是种植玉米还是回收宝钞,那不都需要时间?你总得给咱一点时间吧!

  至于官员俸禄还要承担衙门运行的事,咱老朱承让当时考虑的时候欠妥当。

  但是你小子也不能逮着瘸子猛瑞啊!咱这个当皇帝的,难道就不要面子吗?

  看到朱元璋的表情,所有人都知道他现在的心情十分糟糕,不约而同看向了方云飞,深怕他再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谁知道方云飞没有理会众人的表情,反而接着说道:“大秦虽然看上去十分苛刻,但是却十分替官员考虑。

  “五日一休沐就不说了。官吏异地为官,他们家属的往来和住宿费用也全部由庙堂承担。”

  0196清者走,浊者上!大明官场的潜规则

  “可以说,官员的俸禄那全部都是自己的钱,除了干活,他们根本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在厚待官吏的前提下,秦国对他们提出严苛的要求自然十分正常。

  “这叫待遇和惩戒相匹配。秦朝官吏也觉得庙堂的做法无可指摘。”

  “反观我大明,尚书尚且自己刷墙,天官还需要在自己府里种植水稻才能养活一家老小。这么微薄的待遇,官吏们能维持大明的正常运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偏偏陛下还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考核标准和极低的惩罚标准。

  “这种情况下,大明居然还有人愿意做官?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方云飞摇了摇头,接着说道:

  “况且按照秦国的军功制,彻侯可是相当于我大明亲王,地位仅在国君之下。

  “这么崇高的爵位,但大秦君主并没有公器私用,将其作为自己子嗣的专属爵位,反而秉持着法家精神,将其作为给予大秦功臣的最高奖赏。

  “终秦一朝,也只有商鞅、魏冉、范雎、吕不韦和王翦、王贲父子这六22人因功被秦国庙堂封为彻侯!而且这六人没有一个人是秦国宗室出身,且有三人都来自其他国家。

  “这种胸怀和气魄,试问有史以来除了大秦,还有那个朝代做到过?”

  “这样的国家,又有谁不愿誓死效命?”方云飞一口气说完了秦国给予官吏的待遇。

  可以说秦国君臣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最早的狼性团队。不仅赏罚分明,而且大公无私!

  即便是宗室出身,若是没有相应的功劳也就只能做个富家翁。

  但是你只要对秦国有贡献,哪怕是来自敌国,亦可以爵封彻侯,官拜三公!

  能干,你就多吃肉。不能干,你就等着被淘汰。优胜劣汰,正向循环!

  正是因为这个优秀的机制,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春秋战国时期各地人才投奔大秦,为其效命。

  听完方云飞的话,蓝玉、沐英和常氏兄弟这样的纯武将勋贵彻底被震撼到了!

  大秦灭亡以后,普通武将就算做到极致,也不过是国公或者侯爵就到头了。

  最多去世之后追封一个第二等级的郡王。

  古往今来,能活着封王的也只有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了但也不过是个郡王而已!

  亲王这种皇帝以下的顶级爵位,自汉朝以后就属于皇子的独有爵位。

  想要染指亲王?那是想也不要想!

  哪像大秦,只要功绩最够,就可以封侯!功绩不够,即便君主的子嗣也不得为侯!位极人臣,名留青史。荣华富贵,封妻荫子!

  只要在大秦干得好,都可以实现!

  想一想秦和蓝玉、沐英这些勋贵们羡慕嫉妒恨的心情不同,燕王朱棣、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和周王朱橚的心情则相当矛盾!

  爵位俸禄和职务俸禄倒挂也就不说了,没想到大秦居然连爵位都不会轻易给自己的子嗣。

  朱棣哥儿四个想了一下,如果把他们放到秦朝,凭他们的本事,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彻侯,能混个关内侯就不错了!

  大秦君主这也太绝了吧?

  秉公执法,一点儿好东西都不给自己人留?他们这么做,到底图了啥?

  相比较武将和亲王,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两个文臣出身的勋贵就感慨良多。

  同其他人相比,他们同文臣打交道很多,自然知道他们的难处。

首节 上一节 153/2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董公之子,开局天胡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