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122节

“朕打算让陈镒去张秋,跟着徐有贞治水,还有巡查黄河流域,深入地方,体察民情。”朱祁钰说到陈镒。

陈镒之前在燕兴楼大放厥词,说什么太阳落山了再接着干,说什么夸上天之类的说辞,显然是升的有点快,整个人都飘了起来。

朱祁钰当时要做大事,削了太上皇帝号,就借着陈镒发酒疯训斥了都察院,为自己削太上皇帝号做铺垫。

陈镒做事能力还是有的,密云土城的百姓,都是他安排撤离,前往了昌平砖城。

在地方巡抚多年,颇有民心,尤其擅长安抚百姓。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仁慈,陈镒咎由自取,妄自揣摩圣意,有点功劳就沾沾自喜,不是为臣之道。”

“陈镒巡抚地方多年,擅长安民。”

仁慈,是于谦很少用在朱祁钰身上的一个词,兴安将陈镒在燕兴楼上说的话,复述给了于谦。

于谦当时,人都傻了,人怎么可以这么蠢?

当得知陈镒喝酒喝大了,舌头都卷了之后,于谦只能摇头,明明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从小卿到六卿的机会,就在眼前,这陈镒,把握不住。

于谦也没法帮他,京官任命是皇帝要用谁就用谁,他举荐了,陛下本来都打算批了,结果酒后狂言,还被御史们给弹劾了。

“徐有贞从张秋上奏,治水之策。”朱祁钰将徐有贞的奏疏拿了出来。

在徐有贞之前,有十四个治官前去,最后的结果都是无果而终,到了地方,徐有贞才发现事情,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

于谦拿过来了那封《言沙湾治河三策疏》,认真的看了许久,又还给了陛下,十分慎重的说道:“陛下,臣巡抚地方,深知治水之难。”

“这沙湾、张秋运河段已经决口整整四年,却无一人可以治理,但是徐御史到了地方,依旧觉得自己可以治水,臣以为,可以让他试一试。”

徐有贞善治水,朱祁钰是知道的,这也是这个把家人送到了南方,多次提出南迁,甚至为凤阳诗社、奸商求情的人,还能活着的原因。

治水不仅仅是个工程问题,还涉及到了地方方方面面,十四人前往,却屡次无果,可知其阻力有多大。

朱祁钰又拿出了一份奏疏,这份奏疏也和治水有关。

于谦拿过了来看了半天,说道:“漕运都御史王竑上奏,认为沙湾、张秋,漕渠淤积阻碍漕船运输,要求徐有贞尽快堵塞决口,以确保漕运畅通。”

“这个王竑,之前就去过沙湾、张秋,治了半个月,结果水势更大,田、产、池皆潢,乘船居然可以来往四方,此人说辞不可信。”

于谦对这个王竑是了解的,他跑去治水,越治水越大,最后从京官贬到了漕运去,此时王竑上奏,大约有痛打落水狗的嫌疑。

“朕记得王竑与于少保有旧,对吧。”朱祁钰有点好奇的问道。

按理说,这有关系,不是该帮着王竑说话吗?

“国事在前,臣不敢私。”于谦赶忙说道。

他和王竑的确关系不错,但是国事就是国事,谁有道理听谁的。

徐有贞认为可以花半年的时间,设置水门、开挖支河、竣通运河,王竑则是尽快堵口,让漕运通过。

“堵不如疏啊。”朱祁钰也倾向于徐有贞的法子。

王竑说堵上漕运过去再说,可是张秋、沙湾运河段,几乎是整个京杭大运河,河患最严重、行航最艰难、河防设施最多的地方。

简单的堵一堵,那倒是容易,但是日后怎么办?山东百姓,深受其害。

于谦知道陛下心中已经有了决议,认真的想了想说道:“臣以为调五万京营前往张秋,徐有贞一个人在那边,臣怕他力有未逮啊。”

于谦巡查地方十九年,张秋、沙湾那地方,真的好治理,也不会陆陆续续去了十四个人,而得不到任何的改善。

京营是保持大明政令通达的保障,这等需要大规模治理黄河的时候,就用到了。

朱祁钰摇头说道:“于少保为徐有贞考虑,他也早就想到了,在奏疏里说什么,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自足集事。”

“嗯,他说不需要大明朝廷的帮忙,他自己可以。”

于谦愣了愣,他略微有些怀疑的问道:“没有京营将士,他…行不行啊?”

不是于谦怀疑,实在是徐有贞有的时候,就是喜欢吹牛。

朱祁钰拍着手中的奏疏,颇为肯定的说道:“他自己说了,不效则治罪,三十年内决口,则引颈受戮。”

“三十年?”于谦眉头紧皱,如果说五年十年,那还好,居然说三十年内决口,徐有贞哪来的自信?

“可不是吗?牛皮倒是吹出来了,朕看他做不到如何收场。”朱祁钰点头,这军令状立一下。

三十年的时限,这万一大暴雨,他岂不是得脑袋搬家?

徐有贞这可是白纸黑字写着呢,这可是军令状!

第一百四十九章 春暖花开时,没一个好消息!

“于少保,你信吗?”朱祁钰握着奏疏,徐有贞是赌自己执政不了三十年吗?

于谦摇头说道:“我不信,三十年不决堤,那到了前元,怎么不封个宰相,是说不过去的。”

于谦说的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典故。

元末的时候,黄河这条烛龙肆意的神龙摆尾,前元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这一征,挖出一只独眼石人,天下皆反。

黄河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被彻底激怒的。

当时的东京留守杜充,转进如风,挖开开封段黄河口,意图阻拦金国大军南下,仓皇南逃。

宋朝京师开封,被淹到了开封铁塔附近,自此黄河夺淮入海,这条烛龙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常公精神在大宋,还是大宋阴魂在民国,这就说不清了,反正这一对儿卧龙凤雏,把黄河折腾的够呛。

金国和黄河较了一辈子的劲儿,最后被黄河一尾巴打的晕头转向,直接被蒙古和南宋联手给灭了。

南宋搞了一处端平入洛,意图再回他们的都城开封,结果淮河流域一片滩余,后勤补给不利。

等到了元朝,直接因为修黄河征调民夫,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起义。

黄河这条烛龙,它真的不好治。

“黄河清则圣人出,若是这徐有贞,真的能拿的住这烛龙,也算是大功德一件了。”朱祁钰十分肯定的说道。

于谦认真的思考了半天,犹豫的说道:“他靠什么治水啊?又不让京营去,有人吗?”

于谦思来想去,也不知道徐有贞到底准备怎么做,他叹息的说道:“能依靠的就只有百姓了。”

大水漫灌,缙绅早就溜之大吉,徐有贞依靠谁?

只有依靠最多的百姓。

朱祁钰从袖子里翻了翻,笑着说道:“说起百姓来,朕这里有份密报,是瓦剌虏营的,那喜宁在中军大帐,大言不惭,朕之农庄法,乃是乱命。”

“并以此鼓动了也先再次南下。”

于谦拿过来看了半天,喜宁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百姓最过于狡猾奸诈,不可信。

于谦却是摇头说道:“谗臣不会胡搅蛮缠,那还是谗臣吗?”

“奸贼喜宁,这喜宁说百姓们,表面忠厚但最会撒谎,不管什么,都说谎!”

“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所谓百姓,最吝啬、最狡猾、最懦弱,不可依仗,更不可信。”

“他怎么不说,是谁把他们逼成了那副模样?一到春秋二税,明明拼不过,还是要拼一下,看能不能保住自己的粮食。”

“打仗那些兵匪践踏农田、烧毁村庄,不打仗的时候,缙绅们随意差事、私役成风,还动不动就借着青苗贷,把人家女儿、妻子强占了,那百姓能怎么办呢?”

于谦对最广大的百姓抱有极深的同情心,这和他十九年来,巡抚地方有很大的关系。

他看到的,比他说的还要可怕的多。

比如他就亲眼见到过缙绅勾结山匪,但凡是不接受摊派的村寨,都直接烧杀抢掠。

于谦平匪的时候,可是见到过啸聚山林的山匪,将孩子烹着吃,还把孩子的头骨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当装饰物。

当然那缙绅连带着土匪,都被于谦奏请之后,尽数杀了。

不过他没说,陛下已经足够暴戾了,作为一个臣子,他要始终谨言慎行,不能让陛下的心性更加暴戾。

“该杀!”朱祁钰的脸色一变,语气森严的说了一句。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喜宁其实有一点说的没错,百姓是愚昧的,是盲从的。”

“臣在推行农庄法的时候,就发现。”

“相比较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陛下是真武大帝转世,也不愿意相信,那些农庄法的好处,所以,他们是需要陛下的圣训教化。”

朱祁钰认真的品味了一下于谦这段话的含义,喜宁是个谗臣,贰臣贼子,于谦当然不是在肯定喜宁的话,只不过是借着喜宁说的事,劝谏陛下行仁政。

于谦俯首说道:“是谓:凡,人君有动作,兆亿庶众咸瞻仰,以为则而行之也。”

皇帝有任何的动作,天下百姓都会瞻仰,以为是行为准则,而跟着一起做。

于谦不反对陛下的严刑峻法,朱祁钰要杀什么人,要做什么事,他从来也不拦着。

他只是希望,天下皆私,陛下公耳,执掌神器的陛下,做天下之表率。

朱祁钰知道于谦的意思,百姓是需要领导的,否则这股澎湃的力量,只是无序的,也是无法使用的,甚至对大明是有害的。

“谨受教。”朱祁钰接收了于谦的谏言。

陈循那厮,讲的其实也是这一套的君君臣臣,但是陈循只会念经,从来不根据实际案例去讲,而且还喜欢掺私货。

于谦赶忙俯首说道:“微臣唐突。”

朱祁钰有些感慨万千。

他继续往前走着,语气颇为森严的说道:“圣贤书,教人道理,可总有人抱着这圣贤书,觉得读了书,就高人一等,读懂了道理,却一点人事儿不做。”

“三分人样,没学会,七分兽性,根深蒂固!”

朱祁钰说的就是那些个与当地乡绅勾连,为祸乡里的官僚,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别说圣贤了,连人都不做了。

于谦无奈的摇头说道:“正需要陛下去约束他们,训诫他们,管教他们,陛下乃是天下人君父,敦敦教导,若是死性不改,那自然是雷霆之怒而下。”

“圣贤书的道理是道理,也只是道理,若是道理,天下通用,那国师杨禅师,现在也感化瓦剌人,把稽王送回来了。”

杀人诛心的朝臣们,把杨禅师一干人等,送去了迤北,度化瓦剌人,让他们送回稽王。

杨禅师的大隆兴寺和崇国寺,都被改成了掌令官讲义堂和武庙了…

道理说得通,就讲道理,道理说不通,就拿刀子,于谦是极其务实的。

“讲义堂的第一课,于少保要不要去听一听?”朱祁钰走到了讲义堂。

他一个月四节课,每节课半个时辰左右,内容不多,但是讲的东西,绝对是当下大明所没有的。

“臣恭领圣训。”于谦跟随着朱祁钰走进了掌令官讲武堂。

于谦和朱祁钰奏对中,谈论到的被朱祁镇册封的国师杨禅师,已经被送进了瓦剌大营之内,可惜的很,杨禅师并没有感化瓦剌人,反而深陷囹圄之中。

首节 上一节 122/6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皇叔,请匡扶汉室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