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魏霸主

大魏霸主 第403节

这次失败,他不敢告诉父亲孙盛。

好在他有他的出身,虽然阳曲孙氏不比上等豪门,在流民眼中,这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孙潜口才不错,能言善辩,很自然的被一路流民帅左伯玉看重,引以心得军师。

孙潜秉性和刘备有的一拼,人家好心收留他,他不仅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

孙濽害死左伯玉,吞并了左部人马,成为京口一带势力较大的流民帅。

孙潜没有带着他的一千多部曲直接找冉明报复,而是暗中打探冉明的消息,得到冉明与王氏交恶,孙潜感觉机会,就来到了建康。

冉明不知道现在不仅王凝之暗暗恨上他了,更何况还有一个小妖孽孙潜。

冉明此时兴致勃勃的看着王猛的来信,让冉明非常痛苦的是,这封信除了开头的问候,用了白话文,到了后面,表达要事的时候,反而又用起了文言文,好在冉明也今非惜比,总算能读懂王猛的意思。

魏国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内部却暗流汹涌,王猛表示非常担忧。首先的是士族门阀问题,冉闵新近册封崔悦为太傅,这一下崔氏一跃成为魏国仅次于冉氏的上品门阀,风头甚至盖过了中山刘氏。

同时,闻喜裴氏为了不被崔氏压制,把长房嫡女裴婉儿嫁给冉智为良娣。良娣太子妾中的品级较高者,地位仅次于太子妃。相关史料汉书武五子传注引韦昭曰:“良娣,太子之内官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

裴婉儿艳丽过人,天生内媚,受到冉智的宠爱,裴氏现在也是水涨船高。魏国其他各大门阀子弟,几乎充斥着魏国朝堂。这些士族子弟,当官以后,第一件事并不是熟悉政务,而是求田问舍,开始近乎疯狂的兼并土地。这个趋势俞演愈烈。

不过,现在魏国因为了战乱人口税减,暂时还没有官民冲突,可以预见,最多二十年,魏国自由民恐怕要压缩三成以上!

说来也是,王猛是寒门出身,因缘际会,被嵩山异人看重,传授技艺。他对士族并没有什么好感,历史上王猛在前秦对待汉人士族也没有太好的手段,苻坚就信奉拳头,看谁不爽,抄家灭族,士族都被苻坚杀怕了,所以也没有敢玩什么小动作。

王猛在信中提出了针对士族权柄甚重的现象,提出来了应对之策。

他推崇冉明的科举制度,但是却隐晦的指出,目前在魏国推行科举制度肯定会受到士族门阀的抵制,眼下魏国在各个方面,不得不借重士族的力量,进行统治。

第326章华夏九服

第326章华夏九服

所以,王猛提出了限制士族权柄的思路,既缓缓图之。

王猛计划分三步走。

首先是积攒力量。

兴办官学,培养人才,为了避免士族反对,这些学生来源其中三分之一的名额分给各大士族举荐族中优秀子弟,另外三分之一,则是魏国功勋将领的子弟。

最后三分之一,则是魏军烈士子女。

无论烈士子女,还是功勋子弟,他们的父辈为了魏国,浴血奋战,甚至付出了生命,魏国相应的给了他们非常优厚的待遇,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魏国给的,魏国存,他们则同享荣华,魏国若亡,他们将一无所有。所以,他们会效忠魏国。不会和士族子弟一样,为了家族利益,不顾一切。

其次,就是让冉闵出面成立慈善院,把魏国孤儿之中才思敏捷者集断字,培养他们战场撕杀之计,也培养他们忠君为国,这些人群不同于一般的寒门子弟。皇帝这么做是彰显仁君形象,他们若反对就是不让皇帝当圣君,在儒家的仁义道德的角度上,站不住脚!

最后就是增加司空的御史台的权力,从目前的考核制度着手,细化官员的职责,采取问责制度,对于渎职犯罪,贪污受贿,欺压良善,预以从严从重处理。

冉明看完这些,心中非常感慨,王猛的思路居然出奇的与他不谋而合。王猛现在是胶东相,和上郡太守平级,权力甚至更大,同样是两千石官员,更为难得的是,王猛不贪功,这些意见,他原本可以直接上书冉闵。

王猛把这封信交给冉明,目的就是让冉明上书冉明,把这一份功劳让给冉明。

冉明摇摇头,王猛看来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现在自己要做的就是韬光养晦,收敛锋芒。

下面,王猛又提出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民族问题。

冉闵以驱逐胡虏,高举义旗,最终赢得天下。然而,魏国的民族矛盾也非常严重,特别是他提到了魏国的俘虏。

自永嘉之乱以来,汉人就被胡人如屠猪狗一般奴役屠杀,现在汉人当政,普通的百姓可没有士大夫的那种迂腐的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

总数高达十六万多的俘虏,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居然死亡过半,这些俘虏有的是被魏军官兵虐待致死,也有的是百姓报复。总之生活在魏国的其他胡人,同样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士族门阀,他们依靠他们的身分和家养的奴仆,武装家丁,恣意妄为,无法无天。肆意攻击胡人部落,也敢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夺胡人财产。

王猛指出:“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并不是单纯从血缘上衡量的,而是从地缘上衡量,入华夏者,汉服为装,以汉语为言,以汉礼仪为行为标准,是对华夏文化的友善度者,皆可为华夏人。然,华夏人出华夏之地,与华夏离德,固可称为夷。”

冉明知道王猛在历史就是依靠合理稳定前秦的民族问题,才让前秦强大起来的,这个时候,他终于亮出了他的杀招。

“华夷之辩”冉明喃喃的道:“华夏九服?这个真有点意思!”

在周礼夏官职方氏中“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所谓的王畿,也可以解释为京畿,既王城周边之地。周朝把王城周边的地区,分为九个等级,依次是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共九服。所谓“蛮夷”,“藩属。”都由此而来。

而最早时期的华夷之辩,就是以周制九服为标准,以地缘远近,作为亲疏依据。

而王猛并没有照搬周制九服,而是提出了他的新九服理念,把大汉十三州以分为二,既魏国目前占据的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司州为根,而晋朝占据的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为本,凉国占据的凉州为本、凉国的西域都护府为延。

王猛的理念是现在魏国拥有的领地是根,既已经拥有的,而晋、凉两国占据的领地,是魏国将来必须拥有的。

其他大汉十三州以外的地方,其实王猛也没有多作点评,按照汉代的朝贡体系,分成了泽、卫、藩、蛮、夷、镇九服。像燕国、代国之中,亲善魏国的部落,都可以称为泽,而敌视的则为卫,藩、蛮、夷、镇和周制基本雷同。

王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儒仕,准确的说,他是一个右手孔孟,左手屠刀,打着儒家的旗号,行法家之实。

在王猛的理念中,根、本、延为内三服,是魏国必须拥的领地。而泽类必须拉,至于卫必须用武力征服,去除敌视魏国者。

在新的华夷之辩中,王猛指出地缘,只算其中的一部分,最重主要是意识形态。

亲华夏者,近,恶华夏者,

敌!对于亲华夏者,给予各种优待,而恶华夏者,则必讨之。

接着针对民族矛盾,王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魏国应该把民族分三等,而不是一视同仁。第一等为国籍,第二等归化籍,第三等夷籍。以魏国永兴四年户籍统计为准,编户入册的冀、幽、并、兖、青、洛、豫、司州的汉人国民,则为国籍,归化籍则是以后晋国、凉国涌向魏国的流民,以及亲善魏国、并且汉化的胡人统计为归化籍,魏国治内各胡人部落,以及塞外胡人部落,则为夷籍。

王猛提出,魏国治下,只有拥有国籍国人方可从政、从军、教书育人、接受教育,享受魏国国民的一切待遇。

和蒙古人制定的四个等级不同,王猛的民族等级更灵活,他提出无论是国籍、归化籍还是夷籍,都不永久的。无论夷籍还是归化籍,只要崇尚魏国,接受魏国法律管治,并且对魏国有突出贡献者,都可以转为国籍。

如有格物方面有较大的发明,成绩显著者、在魏国安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与魏国同进共退者,像冉明招募的呼延群以及金碎增等人和其部曲,皆可授于国籍。
首节 上一节 403/12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生之北洋巨擘

下一篇:唐朝工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