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第99节
“负责这部作品的初审组给出了97.2的高分,断层领先其他作品。”
评委主席笑了几声:“要不是顾远这小子是大家看着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还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场发出一阵心照不宣的笑声。
没错,在场的评委几乎都审过顾远的作品,也曾亲自确定过顾远成为某项竞赛的冠军。
“当然,流程还是必须要走的,大家各自说说看法吧。”
一位中年男子率先发言:“顾远之前的短篇,像《竹林中》,展示的是惊人的技巧,但这部长篇,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作家的内核。”
“他不再炫技,而是用一种朴素的、深沉的叙事,把技巧完全融入了情感的表达里。这说明他真正理解了,文学最终是关乎人的。”
说着,他还感叹了一句:“不愧是唐老的关门弟子啊。”
“行了,老李,没必要。”评委主席摆了摆手,“老唐为了避嫌都没来,没必要这么奉承他。”
听闻此言,外界眼里文坛的前辈们,皆是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那我接着说。”一位女评委接过话头,“最难得的是作品的真实感。一个华国少年,能把异国背景写得如此扎实,细节如此经得起推敲,这背后必然是下了苦功的。”
“他笔下的阿国,不是资料堆砌出的,而是带着生活气息和伤痛记忆的,这让整个故事有了坚实的底座。”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这部作品最显功力的,是它的平视视角。”
“没错,顾远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也没有猎奇的渲染。他写城市的街巷,风筝大赛的热闹,以及战争带来的破碎,笔触冷静而准确。”
“难以相信这是一部17岁孩子能完成的作品。”
“还有对当地妇女救援组织的描写,寥寥数笔,却充满了尊重。”
“人物形象塑造也很值得称道,比如他对哈桑的塑造,超越了简单的忠诚仆人模板。”
“他写出了这个哈扎拉少年内心的骄傲与尊严,让‘为你,千千万万遍’成了一种主动选择的情感,而不是奴性的体现。”
“文笔细腻,成功升华了人物模板。”
这部作品罕见地引发了现场评委的集体赞扬。
固然存在评委因顾远年龄而有所考量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这表明顾远已拥有征服这群挑剔评委的实力。
等到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评委主席呵呵一笑。
在场的人立刻停止发言,将目光投向评委主席,等待着他做最后的总结。
他拍了拍桌子。
既赞叹又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本书在可读性和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它的故事足够吸引人,能让普通读者一口气读完。”
“同时,它的主题,关于救赎、战争创伤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又具有足够的重量,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这是一部能够连接广泛读者的严肃作品。”
第122章 全国上市
说罢,又感叹了一句:“唐砚章这个老头,命还真是好啊。”
“好了,《追风筝的人》暂定第一。”评委主席下了定论,“没有异议的话,我们来讨论下部作品。”
在专业评审团以严肃公正的目光审视所有作品时,外界关于这五十部作品的预热也已经开始。
其中,最受瞩目的肯定是顾远的作品。
“你们觉得顾远首部长篇会达到什么程度?”
“希望能展现他在短篇中展现的叙事技巧和思想深度。”
“别想了,没可能,可不是数个短篇拼起来就能叫长篇小说了。”
1月21日,作品的相关信息开始发布。
网友们蜂拥而至来到洋葱网特别推出的专栏。
“2016年文学竞赛竞逐保送资格作品”
点进其中,是每本书的封面。
嗯,一片白。
然后是书名和作者名。
大家兴致勃勃地搜索“顾远”二字,跳转出来的作品名称叫做:追风筝的人。
网友们好奇的点开详情,浏览起了简介。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12岁的阿国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漂亮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
【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睽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袭来,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这个简介还是很清晰的,不是什么谜语人。
但正因如此,读者们的内心才掀起了惊涛骇浪。
“阿国人物,阿国背景,完全的阿国故事?”
“我靠,我还以为他顶多是有部分背景放在阿国,主角我都以为会是华人。”
“这步子跨的也太大了吧。”
“他当时去难民营听说好像也就一个月吧,这些经历能否支撑起一部厚重的异国题材?”
“17岁,写这种作品?稍有不慎,就很麻烦的啊。”
“停停停,顾远他还去过难民营?什么时候的事?我断网了吗?”
“厉害啊,不说别的,这种为了创作投身现实的精神,我就得支持一波,下单了。”
无论怎么说,鉴于顾远历来的成绩,都让大众对他抱有极高的期待。
而至于那些怀疑,也是基于他年龄的合理怀疑。
面对这群代表文学界未来的少年少女,大众还是持包容态度的。
网友们开始逐个阅读简介,对于吸引到自己的书,也毫不吝啬,下单购买。
毕竟这种书虽然没有市面上的书籍各种精美的排版以及插图,但其独特的意义,都令其极具有收藏价值。
未来等这批少年成长起来,成为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这种特定的作品更是能轻松卖个高价。
而比较奇葩的是,部分人买来是为了挑错字。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书籍售卖完全在线上进行,并且是官方指定的洋葱网平台。
不投放到任何一家其他电商平台或者线下书店。
这也是为了便于认定参与大众评审读者的身份。
只有该实名账号购买过该书,且经过洋葱网的评定,才有资格参与到大众评审中。
2月1日,五十本书籍全国上市。
而它们在经过半个月的市场厮杀后,结合专家评审,最终将决出十名胜利者。
“好的,谢谢您。”
唐知遥站在门口,从快递员手里接过两本书。
他转身跑向院里,嘴里还在喊着:“爷爷,书到了。”
他走到书房,此时唐老正在同一个和其年龄相仿的老者交谈。
唐知遥恭恭敬敬地打了声招呼:“孙爷爷。”
孙爷爷笑着点了点头,对着唐老说道:“等不及了吧老唐,可算是能看见你这亲徒弟的大作了。”
唐老呵呵一笑:“真是没道理,我这当师父的,竟然比你还要晚看到自己徒弟的作品。”
“谁让你为了避嫌不来当评委主席呢。”孙爷爷喝了口茶水,“行了,你们爷孙俩看吧,当我不存在就好了。”
说着,他自顾自地抽出书房里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唐老轻笑一声,示意唐知遥坐下,二人一起开始了阅读。
唐知遥看着封面上“追风筝的人”五个字,品味了一下,才翻开书籍。
他先是看起了序言。
“这本书的起点,不在我的书桌前,而在沙特利雅得一个喧闹的街头集市。”
“一位名叫哈米德的阿国老人,轻抚着他的乌德琴,对我说:‘战争最残忍的,不是它摧毁了什么,而是它永远地,取消了“下一次”。’”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进了我刚参加完一场国际文学论坛的心田。”
“论坛上,学者们谈论着‘叙事的责任’与‘描绘创伤的空洞’。”
“而当哈米德先生的故事与这些理论相遇时,我明白,我必须动笔了。”
“但我深知,一个十七岁的中国少年,要书写一个关于阿国的故事,是何其艰难与冒昧。”
“我唯一能依仗的,是‘真诚’与‘谦卑’。”
“为此,我去了伊国马什哈德的难民营。”
“在那里,我看到了再也无法回到讲台的教授,看到了那些在尘土中奔跑、眼神却依然明亮的孩童。”
“这本书,便是我交出的答卷。它并非真相本身,真相只属于亲历者。”
“它只是一座桥,试图连接起远方的苦难与此地的共情。”
“我想告诉每一位读者,在新闻标题之外,那些被战争改变命运的人,他们有名字,有爱,有尊严,有无法实现的‘下一次’。”
“愿我们都能珍惜,自己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下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