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第66节

  更何况,这部作品本身就远远称不上完美无缺。

  “故渊显然深谙市场之道,他知道如何精准地戳中读者的泪腺。”

  “但通篇读下来,像被强行灌下一碗接一碗的心灵鸡汤,情感堆砌过于密集,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分量和真诚。”

  “人物更像是为了服务于催泪功能而存在的符号,而非血肉之躯。”

  “作者对悲伤的处理停留在表面,依靠的是情节上的强行制造遗憾,而非命运深处必然的悲剧性。”

  “这本质上是一种矫情的文学投机。”

  “故渊从一个奇幻题材转向乡土叙事,看似是落地,实则是向一种更安全、更容易获得文化认同的母题进行撤退。”

  “他利用了都市读者的乡愁焦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情绪收割。”

  这些批评,有的是吹毛求疵,但更多的是确有其事。

  顾远面对这些批评没什么反应,毕竟这确实是《云边有个小卖部》的毛病。

  但是粉丝们不乐意了。

  “你说的很对,但是请看看我们这本书的定位,通俗文学!”

  “拿纯文学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云边》,脑子有毛病吧?”

  “谁说通俗文学就不用遵守这些规则了?再说了他还有唐老作的序呢?”

  “拿到唐老的作序却没有相应的实力,他不挨批评谁挨批评。”

  “什么逻辑这是?我去你……”

  长江出版社看着网上的舆论,忧心忡忡地联系顾远。

  “故渊老师,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顾远隔着屏幕耸了耸肩:“有什么想说的?挨打要立正啊。”

  “你们只需要处理一下恶意带节奏的就好了。”

  出版社看顾远明显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能无奈地挂断电话,继续花钱去做宣传。

  只不过为了避免大众反感,而没有再去用那种无脑吹的稿子。

  顶多是着重宣传一下优点。

  然而就当顾远都以为这些批评将会一直伴随着《云边有个小卖部》时。

  长辈出来撑腰了。

  在最近一次高规格的文学研讨会上,唐老被问及对年轻作家的看法时,他直白说道:“你们是想问我如何看待故渊以及外界给他的声音是吧。”

  他微微一笑:“说他写得太满,感情太露,我不反驳,毕竟我在给他作的序言里就提到了这点。”

  “但我还是想说一个文学道理,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苦难,笔下讲究含蓄、留白,是时代刻下的印记。”

  “但年轻一代生长于情感表达更直接、更炽热的时代。”

  “你不能要求他们的笔触现在就要有四五十岁人的沧桑和留白,这不公平,也违背人成长的规律。”

  “更何况,故渊现在处于一个相当年轻的年纪,他的文学之路还很长。”

  “他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藏拙,而是该尽情挥洒才华,哪怕用力过猛,哪怕略显矫饰。”

  “先有工于技的熟练,未来才能抵达近乎道的境界。”

  “因此,我对那些批评表示理解,却更对故渊的未来充满期待。”

  “让我们给这棵苗子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先按照自己的样子,肆意地生长一阵子吧。”

  在场记者目光兴奋,一丝不苟地记录着。

  其中一位记者再次发问:“请问唐老,您和故渊的关系?”

  唐老微微一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常与我交流探讨,有时也会向我请教。”

  “若从这份往来来看,我们大抵算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

第80章 喊楼

  当晚此事就上了热搜。

  #唐老为故渊背书#

  现在,《云边有个小卖部》正在热售中,有关故渊的事情很容易就上了热搜。

  故渊的粉丝这些日子一直对于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评烦不胜烦,可惜人微言轻,反驳的话根本不会有人去认真倾听。

  这下好了,唐老来了。

  故渊的粉丝们立马找到了主心骨,开始对那些批评的声音逐个反击。

  这些批评家们有的觉得唐老说的有道理,也有的觉得唐老这是在耍赖皮。

  我们是在批评作品本身,你跟我们说什么故渊的年龄啊。

  但他们还是看在唐老的面子上,纷纷偃旗息鼓。

  与此而来的,就是书籍销量节节攀高。

  5月19日,首周销量出炉。

  刚刚好一百万册!

  “《云边有个小卖部》首周破百万!”

  “现象级情感小说!”

  随着《云边有个小卖部》越发火爆,故渊这个作者的名头在互联网上的声势也越来越大。

  不少人认为他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最顶尖一批的畅销作家。

  以上是激进派的言论。

  而保守派则认为激进派太保守了,他们觉得故渊现在就已经是了。

  顾远也接受了一些文字专访,谈了一些自己的创作理念之类的话。

  得益于顾远在重生以来就一直在补充关于创作的理论知识。

  或是自己购买专业书籍,或是学校里陈不岁老师的指导,或是唐老在平时的教导。

  总之,现在谈起自己的作品,他完全能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把道理讲透。

  时间缓缓流逝。

  “本届‘字里行间’全国中学生文学解构大赛全国决赛的冠军是——”

  “有请顾远上台领取这份属于你的荣耀!”

  在一片掌声中,顾远微微躬身,从颁奖老师手里领取了奖杯。

  而线上线下也是议论纷纷。

  “又是第一。”

  “和顾远同一届,既是幸运,又是倒霉啊。”

  “程思远:谁为我发声?”

  颁奖典礼结束第二天,顾远就又匆匆飞回江滨市。

  这个竞赛可以说是最毫无悬念的。

  竞赛方式从初赛到决赛都一样,就是组委会提供一篇未发表的短文,让选手写一篇评论文章。

  选手能赏析出来就写什么,最后比谁话说得清楚、鉴赏的透彻。

  这对于前世就靠这个吃饭的顾远来说,无疑是张飞吃豆芽。

  顾远回到江滨市已经是下午了,他没有回家休息,而是匆匆赶往学校。

  “怎么样?”

  文学社办公室内,顾远看着新副社长。

  文学社的第一任副社长由于是高三生,早在三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卸任了。

  现在这位是高二的同学。

  “都已经准备好了,社长。”

  副社长看着顾远,犹豫了一下:“同学们说责任大家一起担,不能让你一个人……”

  顾远闻言好笑地摆了摆手:“多大点事啊,能有什么责任。”

  “你们就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能成功给高三学长学姐加油鼓劲,就行了。”

  今天是6月4日,高三生在校的最后一天。

  早在半个月前,文学社的同学就找到顾远,希望能举办一个对于高三生的欢送仪式。

  在综合考虑地点时间等因素后,顾远还是决定就组织个喊楼。

  毕竟喊楼能在校园文化里经久不衰,肯定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况且前世顾远高三时就被学弟学妹喊过楼,事后也没听说有什么处罚。

  证明一中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态度不会像想象中那么严厉。

  当然能事先获得学校同意肯定要比先斩后奏强。

  于是顾远背着一书包唐老亲笔签名的书籍走进了于悠办公室。

  这些签名都是顾远向唐老直言要送给学校里的老师后获得的。

  面对如此厚礼,于悠只是喝了口茶水,淡淡道:“这件事,原则上是不行的。”

  “如果让学校提前知道,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顾远听明白了。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副情景。

  晚九点半,高一和高二结束晚自习,开始放学。

  教学楼里涌出熙攘的人流,但与往常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奔向门口。

首节 上一节 66/1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从超女开始调教华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