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第106节

  “呦,大作家今天怎么这么热情啊?”

  王芷荷笑着走了过来,两人礼节性地简短拥抱了一下。

  顾远微微一笑,没有任何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少女,终于走了过来。

  在阳光的照耀下,白色连衣裙的褶皱泛起了金边。

  她的身旁,还跟着一男一女。

  顾远神色如常,带着礼节性的笑容将她揽入怀中。

  “高考顺利。”

  只不过,这次拥抱似乎比之前与任何同学的拥抱时间还要长。

  完毕,顾远面对着脸色发黑的中年男士,和满脸笑容的女士,礼貌点头:“叔叔阿姨好。”

  赵孤帆已经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

  “我靠,相比之下,我刚才面对老于的挑衅简直逊爆了。”

  中午十一点半,语文科目结束。

  没有任何意外,“高考作文”登上热搜榜第一。

  而热搜榜第二的词条,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顾远的选择#

  而该热搜下的评论,全是高考生声泪俱下的控诉。

  “顾远,你没事面临什么两种抉择啊?”

  “你告诉哥,你当时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亏我还去复习了一遍你写的那些短篇呢,结果你没在阅读里出现,怎么跑作文里去了啊?”

  吃瓜网友兴致勃勃地点开作文题目。

  【新高考Ⅱ卷】

  【青年作家顾远在其代表作《追风筝的人》的创作手记中,记录了他的思考与抉择。为书写一个关于异国苦难与救赎的故事,他面临两种抉择:】

  【其一,是“远观的审美”。凭借卓越的文学技巧,在安全的距离外进行艺术构思,足以编织出凄美动人的故事。】

  【其二,是“近察的负重”。亲赴故事源头的土地,让自己的鞋底沾满现场的尘土,聆听亲历者的喘息与呜咽,让写作承担起一份沉重的伦理责任。】

  【顾远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认为:“真正的叙事,不是从外部投射一道光,而是走进那片黑暗,让自己也成为需要被照亮的一部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远观与近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顾远,你毁了我大学梦……”

  “快艾特顾远,让他来写。哈哈,笑死我了……”

  “命题组也是够恶趣味的哈哈……”

  顾远自然也看见了,但他也没有真的应网友之邀下场去写篇作文。

  他只是在网上和大家嘻嘻哈哈一阵,就忘掉了这回事。

  毕竟,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

  高考三天,顾远除了第一天的早上,就只有最后一天出现在了考点门口。

  下午三点四十五。

  政治考试结束,物化政考生彻底解放。

  在一阵拥挤的人群中,顾远和许星眠父母一起为她送了一捧花。

  然后在许父的郁闷、许母的满意以及许星眠的欣喜中,转身潇洒离去。

  高考正式落幕,顾远的另一番精心筹备,却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好在,许星眠一家人出去旅游了,留给顾远的时间还算充足。

  夜幕降临,顾远坐在电脑前,审视着眼前的这篇文章。

  在当初决定写一本书送给许星眠作为回应时,顾远在内心就有了灵感。

  灵感来源是前世的一篇经典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当然顾远只是借鉴了这篇作品的框架,对其情感表达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与重构。

  毕竟那篇作品的情感内核是悲情、牺牲、永恒的错过。

  怎么说也不适合作为一本“情书”。

  在顾远这本书中,主角名叫顾遥,他是一名天才作家。

  但其实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

  从高一某天起,他开始不定期收到匿名信件。

  寄信人自称“望星者”。

  信中的内容并非直白的情书。

  第一年,是笨拙的启航与内心的独白。

  信的内容充满了自我怀疑和笨拙的努力。

  【你在课上推荐的那本书好难,但我画了好多线,总有一天我会看懂的。】

  【看到你又拿奖了,真厉害啊,我和你的距离,好像隔着一整个银河系。】

  顾遥最初收到信是困惑的,将其视为一种普通的读者来信。

  但随着信件的持续,他开始注意到这个“望星者”记录的视角非常独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自己都忽略的另一面。

  第二年,是战略的成长与沉默的共鸣。

  信的内容从自我倾诉转向更多的观察与思考。

  【你上次提到的那种写作理论,我找了资料,我的理解是……不知道对不对?】

  【你今天看起来有些疲惫,是遇到创作的瓶颈了吗?别忘了,你写过‘文字是永不熄灭的星火’。】

第131章 《星辰的私语》

  而第三年,自然是成熟的抵达……

  这是顾远第一次,原创一本长篇小说。

  所以,他不得不常常停下来梳理一下思路。

  并且回顾一下自己的创作初衷。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这个故事的直接灵感来源。

  在那个故事里,一个女人用尽一生,沉默地爱着一个风流作家,直到生命尽头才寄出一封信,宣告她存在的全部真相。

  那本书的内核是悲情的,是牺牲的,是一种近乎残忍的,不对等的奉献。

  那个女人将自己完全燃烧,只为成为对方记忆中一道转瞬即逝的微光。

  许星眠不是她。

  “我们的故事,不应该以悲剧和遗忘告终。”

  所以顾远只借鉴了那个观察者写信的绝妙形式。

  取而代之的则是,故事的内核转为了探讨“爱”与“成长”。

  顾远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许星眠的,太多了。

  首先是:“我看见了。”

  顾远看见了她藏在细碎时光里的真心与奔赴。

  并将她所有的痕迹,都郑重地拾起、珍藏。

  但更多的是:“我爱你,但我更敬佩你。”

  顾远爱她迸发出璀璨光芒的灵魂,爱她敢于自我超越的勇气,爱她实现化茧成蝶的意志。

  这种力量,是他这个依赖天赋和重生优势的人,所不具备并深深着迷的。

  在这本书里,顾远塑造出的女主角,她改变的动机并非纯粹是“为了配得上他”。

  而是为了回应自己内心那份无法被忽视的情感。

  “为你”是起点,但“为我”才是支撑她走下去的真正内核。

  顾远必须让笔下的她如此独立迷人,因为在他心中,真实的她,本应就是如此。

  顾远一边回想,一边缓缓敲下了这本名为《星辰的私语》的最后一段。

  他靠在椅背上,长舒了一口气。

  顾远起身走到阳台,看着天上繁星点点。

  坐在躺椅上,喝完了一杯咖啡,随后,就急匆匆地投入到了修改的工作。

  他没时间搁置初稿一段时间再去重读了,因为许星眠马上就要回来了。

  他必须在她回来之前,搞定一切。

  【相比那个众星捧月的下午,我更早认识她,是在一封字迹工整的匿名信里。】

  一个充满时间感与追忆意味的开头。

  这本书,顾远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

  第一条线是青春行动线,视角是高中时代的顾遥,也就是第一人称“我”。

  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从高一到高三,如何一步步收到信,从困惑到被吸引,再到依赖和震撼的心理过程。

  而第二条线,则是成年回望线。

  穿插在青春线之中,是成年后的“我”对往事的点评,反思和升华。

首节 上一节 106/1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从超女开始调教华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