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华娱:动画系导演

华娱:动画系导演 第333节

  至于她自己嘛,也就还知道一个李白,对高适她都不怎么了解,读书时候学的东西早就还给老师了。

  唐焉这话的意思,明显是指这部《长安三万里》有点低幼教学向,不太适合她们这些大人观看。

  刘亦非不置可否,叫唐焉继续看下去,她相信叶临的动画电影没这么简单。

  影片中,高适向李白解释。

  那时的高适还是个口吃的愣头青,李白借了高适的马,追上贼人激战。

  千钧一发之际,高适飞枪解围,就这样,不打不相识的两人行“叉手礼”互通姓名,正式成为朋友。

  李白的马上驮着好友吴指南的遗骨,他立誓要把好友安葬在天地灵秀之所在,天下名楼黄鹤楼自然成了李白的首选。

  于是,他邀高适同行,去往江夏。

  两人结伴之旅中,李白提出让高适教他高家枪,作为回馈,他愿意教高适相扑之术。

  影厅里,有一些历史不合格的明星,小声发出疑问,询问这里出现相扑之术是否合理?

  耿直不懂变通的高适,在相扑时接连败给李白,也是在学习相扑之后才第一次了解到,人不能有勇无谋。

  这段旅程,是两个青年才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他们策马扬鞭,日行夜练,如庄周《逍遥游》中的鲲鹏般傲绝天地,放浪形骸。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两个字:盛世。

  “高兄,你我身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哈哈哈哈!”

  夕阳下,李白策马扬鞭,对着身后的高适放声大笑。

  江夏,两人安葬了吴指南的遗骨,李白抚琴吟唱出自《诗经秦风》里的一篇《黄鸟》。

  李白为好友呜呼哀哉,高适则冷静得多,此处体现出两人性格上极大的差异化。

  悲伤过后,李白感慨人生苦短,并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他要先入世,再出世,功成名就之后,隐居修道,求长生之法。

  这一点也能看出,李白自青年时期,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在太平盛世做艺术家,一旦盛世不在,他们必然付出惨痛代价。

  回到现在,泸水关,被绑在帐外的俘虏被人悄悄解救。

  并且解救之人对其透露,泸水关兵马不足,只要大军压境,破城之事指日可待。

  观众们都看得明白了,这部影片是有两条叙事线的,一条是现实时间线,一条是高适回忆里的时间线。

  画面一转,去到郡守府想要“行卷”的李白,他自认为才华横溢信心满满,却被府上的管事直接泼了一盆凉水。

  “贩夫走卒这样的贱类下民,也敢来行卷?”管事将李白拒之门外。

  老年高适旁白响起:“我这才知道,李白原来是商人之子,我朝法度,商人再富有也是下民,商人之子,连科举考试都不得参加。”

  李白遭受重大打击,在街上挥舞着长剑乱砍,吓得人们纷纷远离他。

  随后,失意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与高适饮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果然好诗!”

  酒醉之际,李白吟诵起了那首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

  诗兴大发的李白准备在黄鹤楼题诗,只见他拿着酒瓶走进店里去,口中大呼:“小二!小二!”

  “来喽,客官何事?”

  “我诗兴大发,要在你们黄鹤楼上题诗一首,你家的诗板何在?”

  “客官,您也会写诗?”

  “当然!”

  “客官,可有功名在身?”

  “哈哈哈,指日可得,唾手可得!”

  “客官,要不我再给您下几道好菜?这题诗,多费神?”

  店小二见李白这样子,明显不太相信他会写诗,劝他吃点菜吧,别光喝酒。

  影厅里,观众们觉得这段剧情挺有意思,居然有人质疑李白不会写诗?

  他们猜测,接下来是不是就该李白写诗装逼打脸了?

  “不要啰嗦,快带我去诗板!”

  “行行行……”

  店小二拗不过,只得带李白去到楼上。

  “敝楼历史由来已久,数百年来,无数客人在敝楼题过诗,看这四面的诗板便知。”

  店小二向李白和高适介绍,这一层挂了无数块诗板,都是前人游览黄鹤楼时所题的诗。

  李白直呼好地方好地方,并问道:“小二,你们黄鹤楼至今而来,最好的诗题在哪块诗板上?我就要题诗在旁!”

  此时李白心高气傲,觉得自己随便题一首诗必然能镇压黄鹤楼里的所有诗人诗作。

  这时,有旁人小声议论,说看李白那一身白衣,应该只是一介平民。

  “至今最好的一首诗……小的不懂啊,但四方来往的客人们公认,是前年刚刚题上的,那是崔颢崔公子题的,崔公子出身博陵崔氏,崔家,您知道,六大世家之首,这位崔公子,二十不到,已经高中进士……”

  店小二讲起崔颢来那是滔滔不绝。

  李白听得十分不耐烦,挥手说道:“少废话,拿笔来!”

  很快,店小二拿来笔墨。

  李白在一块诗板前面站住,问店小二就是这首?

  “是,崔公子酒后兴起,随手一题,哎呀,崔公子这书法也好,真是无所不好。”

  店小二又开始吹捧起崔颢。

  李白有些不服气地挑了挑眉,双手抱胸,开始看起诗板上的崔颢题的诗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刚念了两句,李白的表情有点不对劲了。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收起了小觑之心,变得严肃认真起来,仔细琢磨这诗句里的妙处。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旁边,高适已经看呆了,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意象。

  “妙啊,真妙啊!真是大才!”

  高适激动不已,像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直夸这首诗写得太好了。

  “崔公子又年轻,又俊秀,出身又好,又那么有才华……”

  店小二又夸赞起崔颢来。

  李白手握狼毫笔,此时怎么也无从下笔,气得一把将笔扔了,随后愤而离去。

  这时,有旁人嘲笑,说:“哈哈哈,哪里来的两个蠢材,年幼无知,也能理解,就是两个蠢材!”

  高适则盯着崔颢题的这块诗板,独自看了好久好久。

  这段剧情,看得所有观众都愣住了,说不出话来。

  在他们那粗略的认知里,李白是诗仙,写诗天下无人能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说到写诗就该是他装逼的时候了。

  然而,崔颢题的《黄鹤楼》一出场,顿时镇住了所有人。

第337章 诗人不幸诗家幸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名气之大,哪怕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也多少听过几回,没想到竟然会出现在这里,和李白联动了起来。

  听店小二说,这首诗是崔颢前年题的,而且崔颢还不满二十岁,又是出身六大世家之首。

  这一刻,很多观众都非常能理解李白的心情。

  有崔颢的这首诗镇楼,哪怕才华横溢如李白,也难以写出一首能与之相媲美的诗来。

  “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名气大得吓人,我都能背下来。”

  “想不到李白和崔颢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别说,挺有意思啊!”

  “哇喔,这就是大唐盛世吗,强如诗仙李白,也有提笔难下的时候?”

  “这个高适貌似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诗人吧,他写过什么诗来着?”

  “这个时期的大唐,大街上一棒子下去能砸晕好几个诗人,哪个不是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呢?”

  “啧啧,还真是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

  影厅里,观众们逐渐体会到这部《长安三万里》的韵味之所在了。

  当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诗作从枯燥的史书记载中活了过来,一一在影片中登场,诗人与诗人之间产生互动与关连,呈现出诗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一部诗作的创作源头,这种震撼是无可取代的。

  就好比在江夏黄鹤楼这一段戏,李白和崔颢虽然没有见面,但却通过一首诗进行了交流,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互动。

  经典的诗作所带给人们的感动是亘古不变的。

  哪怕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如今读到崔颢的《黄鹤楼》,仍旧会感叹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精妙绝伦,正如一千多年前,李白和高适站在黄鹤楼看着这块诗板时所思所想一样。

  这种感动传递一千多年,丝毫未见减弱,或许,这就是《长安三万里》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首节 上一节 333/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华娱从捡到玉女掌门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