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25节

  自闭人则回应道:“科学很严谨!”

  张伟瞬间明白了自闭人的意思,科学是很严谨的,科学研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科学家的字典里,没有“或许”这个词!

  “也就是说,就因为这个参数,我们迟早会被发现的?”张伟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才接着说道:“没关系,到时候伱就将事情推到我身上,还是那句老话,我把你灌醉了,骗过来的。”

  “没必要,我可以不说话的。”自闭人开口道。

  “说的也是,反正你有自闭症,到时候根本不用找理由,一言不发就是了。”

  张伟又一次羡慕起了自闭人,遇到难事可以直接装哑巴,别人还真拿他没招。就算你是郭德纲,满身上下都是嘴,可总不能跟一个自闭症吵吵吧!

  这一刻张伟赫然发现,自闭人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原来他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自闭人则接着提醒道:“其实你可以说,这是燃烧后的白磷,燃烧后的白磷,是六元环结构,跟这个石墨烯很像。”

  “六元环,这还真有可能蒙混过去!”张伟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石墨烯是六边形蜂窝的结构,六边形蜂窝与六元环结构的最大共同点,是每一个原子上,都连接了另外三个原子。

  “陈明,你又帮了我大忙啊!”

  “加一瓶啤酒?”自闭人试探性的问道。

  “给你买一箱!”

  还是得拜托各位继续帮忙顶一下追读,打算养书的也麻烦看到有最新章节,点进去拉到最后一页。现在起点的机制,上架前能不能拿到推荐全看追读,为了能拿到下一轮推荐,我都把书名改了,还望各位书友帮衬抬举了。谢谢各位了。

第39章 发现新BUG

  校外大排档。

  “老板,先来二十串羊肉,二十串腰子,再来拿半打啤酒,要百威经典纯生!”张伟吆喝的。

  “喝百威经典?大客户啊!”老板立刻笑嘻嘻的迎了上来,同时开口的问:“吃不吃辣?腰子要嫩一点还是老一点?”

  “能吃辣,腰子嫩一点!”张伟开口道。

  “好嘞,您先随便坐!马上给你烤!”

  片刻后,啤酒先被送过来,自闭人顿时眼冒精光。

  “等什么呢,喝吧!”张伟笑着说道。

  自闭人毫不犹豫拿起一罐啤酒,拉开拉环,先舔了舔冒出来的啤酒花,然后又喝了一大口,露出了满足的表情。

  “腰子来咯!”老板吆喝着,将烤腰子拿了过来。

  张伟拿起一串烤腰子,外皮略焦,用手轻轻一抖,窜上的腰子经如同豆腐一样,略微哟有些抖动,这说明肉质还是很嫩的。

  “腰子烤的外焦里嫩可不容易,老板有水平!”张伟一口咬了下去。

  紧接着,张伟“哇”的一声,直接将嘴里面的烤腰子吐了出来。

  “怎么比大便还臭!”

  “你吃过大便?”自闭人面无表情的问道。

  “我怎么可能吃过那东西!”

  “那你怎么知道,比大便还臭?”

  逻辑完美,张伟竟无言以对!

  自闭人则拿起另一串烤腰子,先是闻了闻,然后小心翼翼的尝了一口。

  “没问题啊!老板处理的很干净,连腥味都没有。”自闭人开口道。

  张伟瞬间意识到,自己把三天不能吃肉这茬儿给忘了!

  “没事,是我早晨忘了刷牙!”张伟说着用啤酒漱了漱口。

  “怪不得魔鬼说可以试试,还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这味道太特妈的酸爽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张伟又拿起那根烤腰子,放在鼻子边闻了闻,问道很正常,他又试着用舌尖轻轻的舔了舔。

  呕……差点吐出来!

  “看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能吃肉,而是肉类制品到了嘴巴里,味道会变的难以下咽!”

  这一刻,张伟脑中灵光一闪。

  “按照这个理论,如果付出的代价是多少天不能吃东西,或者多少天不能喝水,那么食物和水到了嘴巴里面,也会变成令人无法下咽的味道。

  也就是说,这种代价只是屏蔽了嘴巴的摄入,只要绕过嘴巴,用其他方式摄入,就不会受到影响。

  比如我虽然不能用嘴巴喝水,但我可以用注射的方式,向体内补水,这样身体也不会因为脱水而产生影响!”

  这个想法从张伟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好像又卡到新BUG了!”

  ……

  有了实验数据,张伟终于可以发论文了。

  张伟的首个目标,依旧是美国的《科学》杂志。毕竟原版的《原子级薄碳膜的电场效应》,就是发在科学杂志上。如今张伟发同样的一篇论文,对方应该识货。

  《科学》其实是世界三大顶级期刊中发行量最大的,除了主刊之外,《科学》还有好几本子刊,不同子刊关注的研究领域不同,投稿者也会根据这一点选择不同的刊物进行投稿。

  不过张伟并不打算给子刊投稿,石墨烯可是必得诺奖的科研成果,不发在主刊上,岂不是太没有牌面了。

  《科学》上的文章,字数其实并不多,像是一些研究评述,都是1000单词以内,介绍新实验技术的技术特写,也都是在2000单词以内。

  论文一般在4000个单词左右,这比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都要少的多。

  伱花的大几万字写的毕业论文,可能会被你的研究生师兄喷的一无是处。

  可人家用区区4000个单词写出来的论文,就能拿诺奖!

  要不说人家是世界顶尖期刊呢。

  往期刊投论文的时候,都要附上一个投稿信,上面要简述稿件的核心内容、主要发现和意义,如果对期刊处理稿件有特殊要求的话,也可以附上。

  向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投稿,往往还需要附上推荐人名单,也就是要告诉人家,曾经有哪位牛人看过你的论文,觉得写的还不错,愿意推荐一下。

  当然这位牛人自然是学术地位越高越好,若是诺奖级学者推荐你的论文,那过稿概率几乎是十拿九稳。

  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自然也就不需要推荐人了,甚至那些顶级审稿人,会拿着你的论文,写一篇研究评述,吹一吹你的研究成果有多牛!

  科学界也是一个江湖,全靠同行衬托这句话,同样适用。

  张伟显然是找不到任何一位大牛帮自己背书的,他只能“裸投”!

  第一次向《科学》投稿的菜鸟,之前没有发表过任何论文,更没有任何学者背书,这看起来像是来捣乱的!

  但张伟还是决定赌一把,就赌石墨烯的价值!

  当然张伟也还有后手,如果《科学》不通过的话,他就去投普通一些的期刊,石墨烯的价值,总会有期刊识货。

  实在没办法,就在国内的期刊上发表,虽然逼格拉跨了一些,但至少能把科研成果发表出去,大不了就是晚几年拿诺奖罢了。

  屠呦呦女士当年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也是发表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最终人家也能拿到诺奖。

  张伟将投稿信、个人资料、联系方式、论文、石墨烯的照片,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数据全都放进了一个牛皮纸袋里,来到邮政,然后亲眼看着邮政的大姐盖上了邮戳,这才放下心来。

  邮戳是法院愿意采纳的一种证据。

  这个邮戳能够证明,张伟向《科学》杂志寄论文的时间,作为国际信件,邮寄过程中肯定还会盖上国际通用的组合戳,这些都可以作为合法的证据来使用。

  一个科研项目,不可能只有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特别是某些热门项目,全世界不知有多少项目组扎根其中。

  所以必然会出现,多家科研机构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取得成果的情况,也会出现多家科研机构同时投论文的情况。

  而这时候如何认定,这个科研成果该归谁呢?答案很简单,看邮戳!

  就比如两个人都制成了石墨烯,你是一月份给《科学》寄去的论文,我是二月份给《科学》寄去的论文,即便《科学》最后刊登的是我的论文,但只要你的邮戳比我早,那石墨烯的这个成果,也是你的。

  寄给不同的杂志也是一样,比如某一期的《自然》和《科学》发表了同样的研究成果,这时候拿出寄信的邮戳比较一下时间,谁的时间靠前,那这个成果就是谁的。

  即便你拿出一堆十几年前的手稿说,这东西我十几年前就搞出来了。但不好意思,你发表的晚,科研成果就是人家的!

  感谢各位大佬的收藏和月票,过关拜谢!

第40章 这不是人口普查!(求追读)

  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区纽约大道1200号,这是《科学》杂志编辑部的地址。

  年轻的小编默默的看了看眼前一堆的稿件,只觉得有些头疼。

  这位小编并不负责审稿,他的工作职责就是剔除稿件,他会先审视一下投稿信,看一看投稿内容是否符合《科学》收录文章的范畴。

  符合收录范畴的稿件,才会递送给上一级的编辑。

  可即便这种简单的工作,也得需要具有名校的理工科硕士学位,才能够胜任。

  小编随手拿起下一份稿件,看了看地址,竟然是从中国寄来的。这让小编有些意外。

  在当时,《科学》杂志收到的稿件,有七成都是来自于美国本土,其他则是来自于欧洲,偶尔能收到几份来自日本的稿件,来自中国的稿件,至少这位小编还是第一次见到。

  科研水平历来都是与经济发展程度挂钩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虽然也有可能培养出世界级的学者,但却很难出现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牛顿、达尔文、焦耳这些科学家的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那是因为英国是近代最发达的国家。

  而当德意志开始崛起后,便出现了爱因斯坦,普朗克。

  如今,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些世界级科研成果也都涌向了美国。

  在小编的印象中,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就像是影视剧里表现出的那样,遍布大街都是那种老式的自行车,男女老少全都是灰色或深蓝色的中山装,或许个别还留着清朝的辫子。

  “让我看看中国的科学家,能带来什么样的科研成果!”

  小编一脸好奇的拆开了信封,然后拿出了里面的投稿信,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姓名、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Zhang Wei?没听说过!中国人的名字总是有些拗口。推荐人是谁?没有写?搞什么!

  一个无名之辈,连推荐人都没有,竟敢向《科学》投稿,这家伙是来捣乱的吧!浪费我宝贵的时间!”

  在小编的心目中,他已经给这篇投稿,打上了退回的标签。不过他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一眼论文的标题。

  “原子级薄碳膜的电场效应!原子级薄碳膜,不就是石墨烯么?这东西还没被成功提取吧?怎么就出来电场效应的研究了?”

  这位小编恰好是物理学的硕士,而他的导师,近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正是如何从石墨中提取石墨烯。

  这位小编至今还记得,当年在实验室里,尝试用抛光机打磨出几微米石墨薄片后,喜悦的场景。

  可那几微米的石墨薄片,却依旧是石墨烯厚度的几千倍!

首节 上一节 25/1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