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四合院的自在日子

四合院的自在日子 第222节

三百九十五 养儿方知父母恩

  等冯老二将人送到胡同口的时候,马大妈就摆摆手,直接说道:“你回去吧,不用送了。”

  “我还是把你们送到地方吧。

  ”

  “不用不用,离得又不远,你回家跟你哥好好商量商量,我晚点儿再过来。”

  说完马大妈就带着杨彩云走了,徒留下原地一脸不真实表情的冯老二。

  等到马大妈和杨彩云回到杨家的之后,趁着马大妈和杨父聊天的时候,杨母将杨彩云拉到了小屋里,小声的询问道:“怎么样?相中了没有?”

  “我……我…”面对母亲如此直白的询问,杨彩云脸上的红霞再一次涌了上来。

  知子莫若母,看到自家闺女这副样子,杨母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这是看上那个冯老二了,一时间杨母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欣喜又心酸。

  欣戴自家闺女长大了,却也心酸自家闺女长大要离开自己了。

  只不过她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所以很快便调节好了自己的情绪。

  她拉着问杨彩云问了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半晌之后,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其他的先不说,知道护着自家闺女就好。

  要说对于冯老二的举动,杨母那是满意的话,对于罗寡夫和她儿子那不要脸,试图坏自家闺女名声的举动,杨母那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满。

  她在心里给罗寡妇和她儿子狠狠的记了两笔,琢磨着什么时候教训回去。

  她闺女可不是谁想欺负就能欺负的,罗家,哼!给她等着。

  看着身旁的闺女,杨母突然爱心泛滥,忍不住抱了上去,她可怜的闺女呀,今天一定吓坏了吧,那该死的罗寡妇一家子。

  早就没有和母亲那么亲近过的杨彩云,被母亲这么一抱,呆愣了片刻之后,默默的又将身体往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缩了缩,反手抱住杨母的腰。

  母女二人黏湖了一会儿之后,杨母才拍拍闺女的手,她还得去办正事儿。

  虽然相看之前她也找人打听了一下冯家的情况,但那只是了解了一下大概,现在既然自家姑娘看中了,那么就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了,姑娘嫁人可是第二次投胎,关系着后半辈子的事儿,可不能马虎了。

  杨母满脸笑容的端着一杯糖水放在了马大妈面前,然后开始详细的打听冯家的情况。

  看到杨母这副样子,马大妈的心又定了定,看来杨家这是也相中了。

  这中间只要是没有其他问题,这门婚事就算是成了。

  要说她还是喜欢给冯家和杨家这样的人家说亲,事儿少不说,还不会出什么差错。

  不像那个罗寡妇,没有什么好处不说,还容易沾一身屎,弄得里外不是人,想到罗寡妇,马大妈的心里的厌恶简直快要压不住了。

  她喝了一口手上的糖水,压制住内心深处对于罗寡妇的愤怒,接着说道:“这冯家什么都好,就是有两点,一是冯家上面没有父母,小夫妻两个有了孩子的话没人帮衬。”

  对于这一点杨母也是知道的,但是她并不觉得这点有什么不好,没有亲家帮衬还有自己这个亲娘呢,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且上面有个婆婆压着并不是什么好事,这点作为被婆婆压了十多年,直到婆婆去世才松了一口气的杨母是深有体会。

  有婆婆是有人给看孩子,但是被婆婆蹉磨的苦也要受着,相比较闺女受委屈,她宁愿自己到时候辛苦一些,给闺女看孩子。

  再说了她这一辈子就一儿一女,儿子工作离得远,孩子什么的也被带在他们身边,想看还没得看呢。

  看着杨母不当回事的样子,马大妈是彻底放下了心,要知道有很多人都觉得没有父母是一种劣势,觉得没有人帮衬。

  不过想了想杨家的情况,马大妈也理解了。

  马大妈又喝了一口糖水,笑着说道:“还有一点就是冯家下面两个弟弟年纪小一些,所以需要上面这几个大的需要帮衬几年,但是冯家老大也保证了,等到几个小的结了婚,就不需要再帮衬他们了。”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

  这一点冯家老大托她给冯老二介绍对象的时候,就明确的说明了。

  听到这个,杨父和杨母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反应,只是很平澹的点点头。

  对于他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长兄如父,长姐如母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很多户人家,因为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下面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由大哥大姐给带大的,上面大的那几个总是会和父母一起抚养下面的弟弟妹妹们。

  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冯家老大不是还保证了,等下面两个结婚之后就不需要帮衬了。

  最重要的是,冯家最小的那两个年纪也不太小了,顶多需要再帮衬个三五年。

  而且冯家兄弟多,也是他们当时同意相看的主要原因之一。

  杨母这辈子因为只生了一子一女,这一点儿导致她婆婆对她非常不满意,她自己也想多要几个孩子,孩子多了可以相互扶持不说,自己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孤单了。

  她这辈子深受孩子少给她带来的委屈,所以不希望自家闺女再受这个委屈了。

  同时在心里隐秘的角落,她也有些担心自家闺女遗传自己的体质,当初她结婚五六年才有了大儿子,又过了四五年才又有了小闺女,之后就一直没有再生育过。

  冯家兄弟多,肯定不会那么执着要孩子,自家闺女的压力就不会像自己当初那样大。

  只能说是养儿方知父母恩,闺女还没有出嫁,杨母都恨不得把她的后半生都安排好,让她一生顺遂。

  等马大妈走后,杨父和杨母又商量了一下闺女的婚事。

  “我改天再去找人打听打听冯佳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像她说的那样?”虽然马大妈的名声好,但这并不代表着杨家会完全相信她的片面之词。

  对于妻子的说法,杨父点点头表示赞同,并且表示自己也会另外再找其他人一起打听冯家的情况。

  这事儿毕竟关系着自家闺女的后半辈子,一点马虎大意,一点意外都不能有。

三百九十六 玉米成熟

  在真正决定把闺女嫁过去之前,他们自然也要再仔细调查一下冯家的人品,他们不能用马大妈的名声赌闺女以后的生活。

  调查的结果自然是好的,杨家很满意冯老二的人品和工作,认为对于闺女来说,他算得上是一个很好的,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既然双方都满意,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容易了。

  说实话,每看到这个时代人们结婚的速度,张宇就会震惊一次,而冯老二和杨彩云两个人如同用了加速器一般的进展,更是让他看的有些目瞪口呆。

  冯老二与杨彩云相看之后,没有多久两人的婚期便定下来了,也是巧了,在他结婚前夕,张宇的玉米也成熟了。

  在得知张宇要收玉米之后,菜地旁边突然出现了很多人。

  对于这些人的到来,除了张宇有些疑惑之外,在场的其他人都有一种心照不宣。

  要知道,自从玉米结穗以后,院儿里很多人就察觉到了张宇种的这些玉米有些不同。

  而随着玉米棒越长越大,他们更能了解其中的差别了。

  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粮食有一种虔诚,对于他们这种挨过饿,或者干脆的说是正在饿的人来说,粮食才是他们的神。

  他们自然会把目光转向那些产量大的农作物,就好比如现在。

  一帮人目光灼灼的看着眼前那小小一块的玉米地,他们虽然还不知道产量如何,但是打眼一瞧便知道张宇培育出来的这种玉米,比他们现在种的玉米的杆儿要粗壮很多,根系什么的也要更发达一些。

  他们这些人都不是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很明显便看出来张宇培育的这种玉米的优势。

  他们相信,张宇培育出来的这种玉米,但凡是产量和大多数玉米产量相同,相信很多地方都会改种这种玉米。

  毕竟它的优势实在是太过明显了,发达的根系,强壮的植株,能让这种玉米在遇到疾风骤雨的时候,不会那么容易倒伏,要知道农作物最怕倒伏了,倒伏就意味着减产。

  更别提没有意外的话,光看它的外表,就能知道这种玉米的产量肯定要比现在种的那些品种要高。

  被一帮人目光灼灼的看着,张宇有些别扭的动了动身子,纵使心里有底,在空间里验证了好多次这个品种玉米的产量,但是被这么多人看着,张宇的心还是有些提了起来。

  他有些紧张的舔了舔嘴唇,说了一句开始。

  孙老太爷在张宇说开始的那一瞬间,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上前扒下一个玉米,金灿灿的玉米让在场所有的人乐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没等张宇出手,他们便三下五除二的将一分地的玉米给收了回来。

  收回来之后,孙老太爷不知从什么地方找到一把大秤,一行人将玉米扒皮之后,放在大背蒌里面,准备称算一下重量。

  一行人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秤,都想第一个知道眼前这些玉米有多重?

  “九十五斤,九十五斤!”孙老太爷激动的喊到,他刚才依靠着自己的辈分压制了其他人,获得了第一个看称的机会。

  此话一出,空气中顿了几秒,然后又沸腾了起来。

  “九十五斤,九十五斤!”听了孙老太爷的话,赵大爷再也忍不住了,他也挤了过来,一遍又一遍的看着秤。

  在一堆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中,他们又接着称了好几遍,都是这个结果。

  “九十五斤,晒干以后最少能出六十斤的干玉米粒,好好好!”孙老太爷大笑着拍拍张宇的肩膀。

  周围的人也都忍不住将张宇围在中间,听到他们的欢呼声出来的其他人,在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只要有点常识的人,都激动了起来。

  要知道这个年代玉米的亩产普遍在四百斤左右,稍微差一点的地可能还收不到四百斤。

  而张宇这一分地却种出了六十斤的粮食,这就代表着张宇将亩产推到了六百斤。

  一下子增加了一半的产量,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任谁听了能不高兴?

  说实话,要不是这些玉米是他们亲眼看着张宇种下的,又亲自收的,连称重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他们也不敢相信张宇培育出来了产量如此高的玉米。

  有几个老家是农村的邻居此时已经想着要怎么才能从张宇这边换一些种子,好让家乡种上这亩产多达六百斤的玉米。

  他们时常因为自己被家人从农村供出来,却没有办法拉兄弟姐妹一把而感觉到愧疚,现在好了,有了张宇培育的这种玉米,家里是不是能过的更好一点。

  想到这里,他们看一下张宇的目光更热切了。

  伹面对他们的请求,张宇却拒绝了,他摆摆手解释道:“现在还不行,不是我小气,你们也知道,这种玉米是刚培育出来的,性态还不太稳定,大规模种植的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出什么问题?”

  此话一出,众人激动的心情慢慢冷却下来。

  是啊,这种玉米是刚被培育出来的,谁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复制这种奇迹?

  其实也不是没有已经培育好的品种,因为秘境空间的时速问题,张宇已经在里面培育出来了二十多代玉米了,已经将亩产推到了1000多斤,虽然与后世玉米的亩产量相比还有些不足,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算是很好了。

  但是无奈他却没有办法,也想不出理由把那些培育好的品种直接拿出来,硬拿出来的话,会直接让它处于危险的境界,他还没有办法做到那么无私。

  他之前之所以愿意将那些宝藏上报,一部分是因为知道接下来三年的惨状,想为此出一份力,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他刚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当时的处境,而他以往从历史书中得知的那些混乱让他没有安全感,就想着给自己添一个保障。

  半晌之后,孙老太爷开口打断了沉默的气氛,“这有啥好发愁的?小宇又不是就此罢手了,性状不稳定那就多试几次嘛,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三百九十七 一石二鸟

  此话一出,院儿里的众人也反应过来了,张宇既然能在这个年纪,培育出亩产600斤的玉米,那么就证明了他是有能力的,有问题慢慢解决就是了。

  听了孙老太爷的话,赵大爷也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刚才所有的心思都被那亩产600斤的玉米给占据了,脑袋一时没转过来弯儿,就想着怎么样才能大规模的推广,让更多的人获利,现在看来,还是孙老太爷想的久远。

  相比较玉米增产的这些粮食,张宇这个培育者更加重要。

首节 上一节 222/2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少帅?不,请叫我列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