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870节

刘大夏说道:“对于殿下来说什么更重要,是钱,还是天下。”

太子轻轻一笑说道:“自然是天下。”

让冼景垄断海道,对于太子来说,能得到的仅仅是钱而已。但是钱对太子来说是什么?是工具而已。

其实真要说,太子并不是多需要钱的,他如果想要钱,是有更多的办法,将手中的权力转化为钱的。

而且将些钱让出一些出来,却可以得到江南士绅的支持。

虽然江南士绅在大明政治版图之上,一直是被压制的位置,影响力有限,不如江西士绅那么强大。但是即便如此,他们在政治上能给太子的帮助,也远远胜过了冼景。

冼景在这一件事情上,是什么也帮不了太子。

刘大夏说道:“殿下,将浙江商人放进南洋,也不会损失太多的,因为大头在南洋。”

太子对这一点,是隐隐约约有感觉的。但是具体是怎么回事,就不大明了了。说道:“愿闻其详。”

刘大夏这才细细讲来。

要将大明海商,或者说海盗,就必须从朝贡贸易开始。

因为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横行海上,给太祖皇帝带来不小的麻烦。故而大明前期严格的推行朝贡贸易。

很多人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朝贡贸易是朝廷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其实不是。

要承认,朝贡贸易是有一点点面子工程在里面的。但是绝非全部都是的。

就好像南洋各国带来的货物,朝廷都十倍给价。

首先,南洋各国朝贡的货物,朝廷并非全部都收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市面上卖出去的。

其次,航海贸易在这个时代风险极大收益也是很大,如果算算的话,从南洋各国将香料,苏木,各种金银珠宝,十倍之利,也不算是太高。

朝廷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的赔了那么多。如果再算上政治上一些收益,甚至还有的赚。

朝贡贸易的本质其实就是官方贸易,大明不与非国家身份的贸易方交易。

能在大明做海贸的,不是国家代表,就是有国家授权的官商。这个时代是没有私人海商的,而且强大的军事打击之下,一些海商也都跑到南洋去了。

这个时代是没有私人海商的,有的只是与南洋各国权贵达成协议,借用他们国家名义的商人。

但是数量上也不多。

不管什么政策都是会腐朽的。更不要说斩断这么多人利益的法律,更是很难执行下去。

太祖之后,其实已经有不少走私商人了。

郑和下西洋任务之一,就是招徕流落在外的中国人。想想什么人会流落在海外?

郑和大力招徕属国,将朝贡贸易推广到了极致。但是却没有带来多少人回过,反而有数千人没有跟随郑和回过,在南洋各地落脚了。

这些人也成为了海商。

而郑和大力发展朝贡贸易打通各个国家关系网络,反而成为商人发展温床。

在郑和下西洋被停止之后,大明就无意维持这一场朝贡贸易网络,但是已经形成规模的贸易自然会寻找出路。

在历史上,他们自由生长,大量走私,在葡萄牙人来了之后。又形成了另外一张贸易网络,就是东西方贸易网络。

于是就有了倭乱。

但是朱祁镇开放海禁之后,历史就改变了。

大量海商洗白之后,在朝廷登基挂号了,成为明面上的力量。郑和建立的贸易网络,被他继承了一小半,就是从环南洋航线。另外一半,却是被回回商人继承了。

这就不得不说郑和的个人信仰了。

郑和是信回回的。

不仅仅是他信,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之中,有很多人相信。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南洋的汉人是散居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郑和却以清真寺为核心,将很多汉人联系起来。

很多地方都这样的遗迹。

在郑和之后,南洋汉人就成为南洋一股力量,一直到了现代。

但是郑和做的事情并没有没有错处的。

郑和在南洋大力推广回回教,有大量汉人皈依,并舍弃了汉民,有大量汉人与当地回回通婚,成为当地人的一员。

汉人称之为峇峇。是混血儿。

而淡目的国主拉登帕塔,就是一个峇峇。他汉性应该是范,但是他早就不用了。已经成为一货真价实的回回。

甚至淡目国之中,这样人不在少数。

他们很多与故国有数代人没有联系,早已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

而且中国人从看来是化认同,这些人也的确不是中国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回回教会继承郑和留下的贸易网络的原因。

好吧,也不能成为继承。因为回回商人本来就是海上霸主,郑和建立起来的贸易网络,很多基石都是建立在回回商人身上的。

而大明商人支持旧港僵持钉在南洋几十年,可不是为了朝廷效忠,而是为了贸易利益。

只要驱除了回回,南洋的贸易利益足够大明南方海商吃饱。

不要以为西洋人没有来之前,中西方贸易网络就不存在了。

恰恰相反一直都有,只是要过更多手而已。

只要占据南洋贸易网络,大明的商人就能出没于印度洋。要知道郑和在印度其实留下一个官场的,不过而今已经被当地人攻破了。

刘大夏将其中利弊详细给太子说了。

太子听了一半,他虽然不知道将来掌控这一张贸易网络,能给他带来多少利益,不过他想起了朱祁镇对冼景的警告。

他觉得不应该让冼景吃独食。

他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就这样办吧。”

这一件事情刚刚敲定,就有人来传召,说道:“航海侯到了,陛下正在召见,请太子过去。”

太子立即知道,确定南洋战略核心的时候已经到了。

大明在陆地上的将领,可谓是人才济济一抓一大把,但是在海上却不一样了。想来想去,也唯有一个王英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王英身上有污点,依然要重用的原因。

朱祁镇虽然对太子比较信任,但是不得到王英的背书,还是不能任太子南下。

毕竟,朱祁镇对太子寄以厚望,可不想太子一战而没。王英就是来保驾护航的。

太子到了乾清宫之中,立即看到了王英。

太子与王英是见过面的,毕竟在交趾之战中,太子也是在场的。有过数面之缘。但是而今已经物是人非了。

太子而今三十多岁英气勃发。而王英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将了。不过,依然精力旺盛,看上去很不服老。

朱祁镇见太子来了,立即说道:“正好,现在说说南洋用兵的细节吧。”

朱祁镇对太子在南洋大张旗鼓用兵的总战略是赞成的。但是具体到战术环节,就不是太信任了。朱祁镇一招手,怀恩立即会意。

几个小太监,在三个人身边将一张卷图纸拉开了。

王英一看,心中微微一动,因为这一张海图虽然很新,但是王英却看得出来,这乃是以郑和海图为基础,删减而成的。

无他,王英小时候在王景的怀里就看过,可谓记忆犹新。此刻看来,心中忍不住有一丝波动。

朱祁镇说道:“太子,你说说你的意见,让老将军指点一二。”

第七十六章 南征计划

第七十六章 南征计划

太子说道:“是。”随即将他制定的计划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他对南征这一件事情,已经想过很多次了。

只是张懋并没有在身边,这一件事情他缺少可信任的幕僚。所以他制定的计划,就一个字:“正。”

不搞什么有的没有的。也不分兵大军沿着航线一路冲过去就行了。

当然了,太子的安排也不仅仅这样。比如对亚齐这样的回回国家都有安排。大体是让周围的国家压制,比如旧港施家的任务就是看住亚齐国,如果亚齐国真有异动的话,那就等大军回转,在平了他。

太子的意思,反正大明在南洋各地并没有什么利益。

真要说起来,大明在南洋不过是旧港与南洋卫,而真要说这两处也不是必救之地。太子的意思与其这些印度教国家看住回回教国家,不如说是,挑拨离间,引起他们互相敌对。

最好打起来,才有朝廷插手的余地。

当太子一五一十的将计划说完之后,看向王英,似乎想听王英的指点。

王英人老成精,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挑太子的错处。

再者,太子的计划看似平庸,但是却没有什么破绽。毕竟双方势力在这里放着,根本不用怎么用计,堂堂正正泰山压顶砸下去,就可以了。

只是王英如果一点意见都提不出来,岂不是辜负了皇帝的心意。

他心思转了几个圈,他说道:“殿下之策,乃是万全之策,本没有什么好提的,只是臣有一愚之见,还请陛下容秉。”

朱祁镇说道:“朕岂是不让人说话的人,你说便是。”

王英说道:“其实这一战,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一战。只是陛下给的兵马太多了。太子在南洋都司有五万精兵,又调遣五万京营,再加上各地卫所兵,总数有二十万上下,至于南北水师合起来也有七八万之多。”

“如果仅仅灭淡目,根本用不着这么多人,臣冒昧揣测,陛下是有意在南洋着笔,如此的话,一路不如分兵。”

“首先,海道看似宽阔,但是沿岸的城市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大军猬集在一起,人数有些太多了。”

“调动不利。”

“其次,臣以为福建人多地少,多有百姓贫困,也是闯南洋最多的人,陛下欲治南洋,不可不用福建人。”

“而且福建人早已有迁徙出海的经历,而今夷州府一府三县,都是福建人所建立的,臣欲分兵一路,大军从福建出夷州,从夷州经吕宋,大军缓行,所过港口,皆留士卒镇守,为大军之后,并招徕福建百姓,在军营附近屯耕。如此不出数年,则吕宋各地皆有汉民,则南洋虽大,在朝廷环抱之中。”

朱祁镇听了微微一笑,说道:“卿可谓不忘乡情。”

王英立即说道:“父祖之乡,岂可忘怀?”

朱祁镇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就是告诉王英,他看穿了王英的小心思。王英虽然从小都跟随王景在南京长大,但是王家祖籍乃是福建。

虽然王英回故乡的次数不多,但是他是闽人的标签却不可能洗掉的。

所以朱祁镇一眼就看出王英的小心思,他是为福建人谋福利。

首节 上一节 870/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