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425节

从来没有君王见疑,还能立功于外者。

孟瑛也明白这个道理。

只是朱祁镇对孟瑛的信任似乎从来没有动摇过,即便是紫荆关最危急的时候,朱祁镇也从来没有想过从前线调兵。

这一点孟瑛还是很放心的。

但是有一点,让孟瑛不放心了,就是王骥。

王骥在猫儿庄之败后对卫所制度近乎骇人听闻的大揭底,已经让孟瑛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兵制一定要变了。

这一点孟瑛也认同。

说实话,当初太宗皇帝北伐的时候,看似动员五十万大军,其实大部分都是维持后勤的,真正用于决战的也不过是几万骑而已。

如果孟瑛手中的骑兵,是太宗皇帝时期的骑兵,何必如果步步为营,早就正面击破了瓦刺军了。

明军战斗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孟瑛也很明白,他而今的位置是怎么来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军制改革的。

支持归支持。但是这其中牵连太大了,孟瑛即将登临勋贵之首的位置,自然要为下面的人争夺足够的利益。

但是这利益怎么争夺啊?

勋贵怎么说话才硬气?

就是打胜仗了。有战功,即便是他去给内阁拍桌子,皇帝知道了,也会安抚一二的,但是没有战功,去兵部领个东西,都要看兵部小吏的颜面。

这一次兵制变革,更是要影响大明不知道多少年,有些事情孟瑛是必须力争的,所以他太想打一场胜战再回去了。

甚至说眼前这一仗,直接影响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军事制度。

如果打赢了,勋贵就能多争取一些利益,如果打输了,不,不用打输,仅仅是将也先恭送出关,勋贵们想达到猫儿庄之战前的权力,恐怕就难了。

只是孟瑛即便心中再想,也只能按下去,心中暗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瑛给杨洪写了一封书信之后,就大队人马向居庸关方向而去了。孟瑛心中暗暗算了里程,暗道:“大概十一二日,就能到居庸关城下了。”

他是一点不担心居庸关的安危,原因无他,居庸关本来就是雄城,又被兵部尚书徐晞加固了,堪称铜墙铁壁。

瓦刺而且守关京师有数万之多。火器充足,再加上少府的生产一刻都没有听过,生产出来的物资都通过驰道运输到居庸关。

可谓源源不断。

甚至危难时期,京城的驻军其实也能抽调一些的,毕竟这里有险峻的关城,想想守居庸关,与守北京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样的战事怎么想都不可能打输。

至于给杨洪写的书信,却是对杨洪有拉拢之意。毕竟他即将上位,就必须有足够的将领支持。

英国公在内阁说话硬气,是有成国公在外将兵。、

他如果进入内阁之后,他麾下的旧部就差太远了。他毕竟耽搁了十年,真算起来,即便他提拔出来的人,也是各有各的渊源,比如郭登身后有武定侯府,又是方瑾的姑父。

他的根底太浅薄了,自然要借这一场战事,想办法拉拢一些大将为自己所用,即便不为自己所用,也不能为敌人。

而杨洪正是他拉拢的重点,因为他观京营边军的将领之中,各有各的特色,但是真正进入帅臣的角色之中,估计只有杨洪一个人。

只是杨洪接到孟瑛的书信,并不高兴。

因为孟瑛除却说明大军去向,交代大同防务之外,还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杨洪的儿子,杨俊的事情。

孟瑛的暗示很明白,就是让杨洪主动上书,请斩杨俊。

原因很简单,顾兴祖已经斩首,顾家也已经夺爵流放了。而杨俊方而按着不说,这是陛下在担心你。要等大战之后再做处置。

如果大胜的话,杨俊必死无疑,但是如果败战了,陛下倚重于你,反而容易宽宥杨俊。

但是这种宽宥真的好吗?

陛下从此有了心结,今后就难办了。

还不如而今,就上书请斩杨俊以谢天下。首先杨俊之罪,本该处斩。其次,你主动提前,还有一线生机,让陛下念你忠君爱国之心,网开一面。其三,即便真的杀了,陛下也会念你丧子之痛,给你一些补偿。

今后你的仕途就顺利多了。

当然了,孟瑛仅仅是建议,让杨洪多做思量罢了。

杨洪细细看完,心中暗道:“逆子”

杨洪作为一个将军,自然知道军纪的重要性,如果杨俊是他在麾下,杨洪根本不会做第二个选择,当时就杀了杨俊。

原因很简单,在军中正因为是父子,杨洪才更要执法严明。

但是毕竟父子亲情在,谁家的孩子不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来的,纵然这个儿子再混蛋,杨洪也没有杀子之心。

他这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就这一件事情上书,固然是先公后私,军务繁忙,但是心中也有一丝想法。

那就是大战之后,他如果薄有微功,能不能用功劳赎杨俊一命。

但是而今看来,拖着的结果,只能越来越坏。

他固然做不到上书求杀子,但也觉得应该给陛下一个交代了。他写思量万千,写了一封奏疏,无非是杨俊罪该万死,但老臣唯有二子,不敢求陛下宽恕,只求陛下允许老臣以功赎罪,保杨俊一条小命。云云。

这一封奏疏送往北京,不过是大战之中小插曲而已,居庸关之下,大战的尾声缓缓的响起。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

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

也先不是不知道居庸关之险。

只是真正兵临城下的时候,才感到攻克居庸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也先另外一个目的,也不能完成,保定侯孟瑛行军姿态已经无懈可击。

此刻也先也放下攻入北京城的妄想。

只是大军屯兵居庸关下,反而分兵四掠,大军扫荡四野,将宣府以南这一片区域也清洗成一片白地。

毕竟,再怎么样的坚壁清野,也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带进城中。

等孟瑛到了的时候,也先已经满载而归了。

这一次也先决定不从原路返回,而是向北折返龙门所,然后向东,沿着燕山北麓。向西北方向行军。

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也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草场的承载能力。

草原的生态要比很多人想象都单薄。更加单薄的,还是草原的恢复能力,在其他地方,如果将地面上的植被给破坏掉,等他们自己恢复过来,不过是几场春雨,甚至有的地方就是一夜之间,就能将这些地面给覆盖了。

但是草原上,却不是这样的。

草原上一块地皮植被被破坏了,如果放任不管,想要恢复过来,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甚至还会向坏的地方发展,这块裸露的地面,会一点点的演变成了沙漠。

而几十万骑从草原上行军,这个存在,本身就是草原生态的极大破坏。

也先如果是汉人,大抵不会在乎这一点。但是作为蒙古人,他们要在草原上生活,有些事情尽量是要避免的。

所以,他决定从东北方向离开,先到达滦河河谷,然后再回到大宁,再做其他的打算不迟。

而今孟瑛自然跟在后面,不紧不慢的,双方呈现一种送客的姿态,相距十几里,行军的时候,彼此能看见彼此的烟尘,在青山之下,若隐若现。

双方探马也呈现一种默契,双方距离百余步的时候,都放慢的脚步,对峙一会儿,然后相互离开。

孟瑛害怕也先杀一个回马枪,等也先出了燕山北麓,就准备回军。

只是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突兀的发生了。

就在滦河上游的一道不知名的小河边。这是山中少有的一片开阔地,数座山峰都避开了这里,从各个方向看都似乎能够看出一道山谷来。可以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

这一条小河,向东北方向流淌,随即汇入滦河之中。这一条小河看上去很像是季节性的河流。因为整个山谷之中,都有河流冲刷的痕迹,大片片的石头都有圆滑的棱角。只是小河却只有浅浅的一弯。纵马可过,最深处也漫不到腿,最宽处也不过一两丈。

不过,即便这样也是一附近少有的水源地,不仅仅是动物喜欢来这里饮水,人也喜欢。

此刻就有几十个鞑子骑兵在这里下马,他们双腿都踩在圆石之上,先用手捧着水,喝了一气,然后又用水囊,开始灌水。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听见箭矢飞过的咻咻声。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冲过来十几骑明军,瓦刺骑兵措不及防,一连十几人被射翻在地。他们也是很意外。

因为他们与明军探马之间,已经达成默契了,很少有厮杀了。远远的看见,最多射上几箭。这一群明军的突然袭击,大出他们所料。

不过,战场之上,什么想法都是多余的,瓦刺骑兵上马之后,双方围绕这一道小溪,开始了惨烈的厮杀。

先是弓箭来往,随即短兵相接。

双方打的都很吃力。

都已经感到不对了。

瓦刺人感觉他们遇见这一伙明军,似乎与后面追赶的明军不是一伙的。

而对面的明军也感到,对面的鞑子,似乎也不是寻常鞑子,是硬茬子。

对,他们都猜对了。

此刻他们彼此都遇见了新的敌人。

这一伙骑兵并非孟瑛麾下的,而是辽东海西两部联合的骑兵,共有骑兵四万人。

虽然都是明军,但是因为驻地不同,打仗风格都是差异的,特别是海西成立之后,海西军中有大量女真人。

就这四万骑兵之中,就有一万多是女真人,这些女真人的风格也渗透到了明军骑兵之中,那就是马步皆能,喜用重箭,喜欢近距离射箭,而且箭法很准,最喜欢射人面门。

等等,这些辽东军的风格与明军其他各部是不同。

当然这些不同,很多外行是分辨不出来的,但是瓦刺派出的探马,都是精锐士卒,他们一交上手,就察觉到了其中猫腻。

同样辽东骑兵这边,他们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瓦刺阻力。

这个时代的消息传递,是有很大的延误的。

从宣大战场上传递消息到辽东,就要先传到北京,然后传到沈阳,然后传到军中,军中的决定,先传到北京,然后再传到宣大战场之上,再加上军队处于战斗之中的种种障碍,一个消息延迟到几天,与十几天都是很正常的。

曹义反复确定过脱脱不花没有南下之意后,又听闻紫荆关之战,立即冒了一身冷汗。立即征调辽东海西主力人马,八万步骑入山海关,救援北京。

但是石亨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而今北京安然无恙,真正有问题的是宣大,如果从沈阳到山海关,然后到北京,再出居庸关,速度太慢了。

如果从辽河河套出发,直接走口外,然后到宣大,不过四五百里,骑兵加急的话,两三天就能到了。

即便放慢速度五天之内,也是绝对没有问题了。

到了口外再看情况,如果北京危急,可以从喜峰口入卫京师,如果北京没有问题,就直接去宣大不迟。

首节 上一节 425/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