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129节

甚至不用刘定之说了。

而且朱祁镇听了刘定之刚刚说的分养之弊,就决定一定要废除分养之法,集中精力要在全国建立起几个大马场。因为只有有足够的马匹,才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才能出塞征讨瓦刺。

而今总体来说,朝廷虽然缺马,但是收刮一下,还是有十几万战马,但是远远不够。

既然已经决定废掉这个政策,对于他的其他弊端,朱祁镇就不需要多做了解了。

刘定之说道:“臣走遍西北,山丹卫,青海,河湟之地,都是上好的养马之地,而且有贺兰山护卫,瓦刺不能轻易翻越。”

“比起长城之外,要好上不少。”

朱祁镇慢慢咀嚼这几个字,心中暗暗摇头,知道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宋元积弊,西北的人口并不多。

西北人口少到了什么地步?

洪武年间北伐的时候,傅友德独领一路出西北,而徐达领一路出大同,徐达这一路王保保大战。

王保保骑兵众多,占据优势,但是徐达败而不溃,坚如磐石。一路从草原上退到了大同。都没有让王保保找到全歼徐达的机会。

只是徐达退兵,让傅友德呈孤军深入之态,傅友德不得已撤军,将一路上所俘获的人口,全部迁回去。

但是所有人口加起来,不过数万而已。

所以西北方向,如果说是无人区,是决计不对的,但是指望西北有多少汉人,却也是想也不要想了。

为什么明代对攻取西域不感兴趣,西北地区的匮乏,大概也是原因之一。最少开国到而今不过七十多年。

满打满算三代人。

虽然这样的情况,有一点点改善,但是改善的并不是太多。

所以西北方向,其实也有很多土司,还有受朝廷册封的蒙古人。

也就是说这些草场,其实也都是有主的。

想要夺取这些地方,不动刀兵,是不行的。

但是朱祁镇而今深刻的厌恶了战事,四个方向的战事,朱祁镇怎么有心思另开战线,真不知道想怎么死吗?

朱祁镇说道:“这一起,让你进京,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上了心,话题一转。将话头扯到了其他地方上。

“臣知道,臣将任大兴知县。”刘定之说道。

朱祁镇说道:“你这个大兴知县可与寻常知县不一样,可以这样说,而今北京城之中大小事务,恐怕就要你来负责了。”

刘定之听了大吃一惊,说道:“臣不过是区区一知县而已,如何能越权行事。”

朱祁镇说道:“朕的状元郎,岂能仅仅当一个知县,明日御前会议,商议卢沟河治理之事,在此之后,于先生就要将精力放在这工程上面了。”

“至于北京城的事情,就要你多担待了,只要办好了,他日代替顺天府,未必不行。”

“臣谢陛下信任。”刘定之说道:“臣定然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朱祁镇说道:“无须如此,只是你这县令与寻常县令不一样。”随即朱祁镇将他在北京城之中正在进行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刘定之听了,一时间心中激动夹杂着害怕的情绪,涌上心头。

刘定之在西北磨砺的好几年,奔波劳苦。对大明的认识又深了几层。能考中状元的,都不是蠢人。

刘定之岂能不知道这一件事情,牵扯之大。

一旦失败的话,皇帝定然是没有错的,有错的只能是大臣,也就是于谦与他,定然会为皇帝替罪。今后不会有什么前程可言。

但是同样的。

如果这一项改革顺利的推行全国,那么刘定之的政治资本,将会极其雄厚,内阁的那几把椅子,定然有他一席之地,不过是或早或晚而已。

而且皇帝对他推心置腹到如此程度,刘定之是一个聪明人,他还有选择吗?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比起于谦来说,小于谦十岁的刘定之,功名之心,要胜过于谦。他看见的根本就是巨大的政治利益,至于这个改革对大明是好是坏。

刘定之其实并没有深想。

刘定之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将陛下的政策全部落实。”

朱祁镇心中松了一口气。

刘定之这样大臣,比于谦要好用,因为他们是政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政治理念可言。但是于谦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说服于谦可是大费口舌了。

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于谦让人放心。于谦说定的事情,决计不会改变,乃是真正大丈夫。但是刘定之就不一样了。

政治利益大到一定程度上,很难保证刘定之不倒戈。

“哎。”朱祁镇心中暗道:“如果于谦也想刘定之这样听话就好了。”虽然朱祁镇也知道,这是妄想。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

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

第二日。

华殿之中,就如之前一般。

大臣都到了。

比上一次大臣要少一点。

不过,却有一个人特殊的人参与进来。

却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监。朱祁镇之前不知道,宫中还有这一位大佬。他事先询问阮安治河方案,阮安的方案不能让朱祁镇满意。

阮安就推进了这一位早已在仁寿宫庄养老的老太监。

朱祁镇一打听,才知道这沐敬是一等一的治水能臣,虽然阮安也修缮过河道,但是这方面的能力与沐敬相比,却是想差太大了。

整个北运河都是沐敬修缮的。沐敬几乎走遍了运河每一处闸口,对各地水情熟悉之极。是治水老臣了。

不仅仅如此,沐敬的品质也是相当过硬的。

永乐年间,沐敬跟随太宗皇帝北伐,但是入漠北已深,月余不见贼寇的影子,下面都有一些人心惶惶了。

只是太宗皇帝依旧不甘心,无功而反。

大臣劝谏,纷纷被遣。

而沐敬依旧劝谏,反复不已。

太宗皇帝大怒,说道:“尔欲反乎?”

沐敬说道:“事已如此,陛下执迷不悟,固不知孰将反也。”

太宗皇帝下令将沐敬斩首,左右将沐敬拖曳下去,而沐敬颜色不变。

太宗皇帝见状,就下令放过沐敬,说道:“宫中皆如此人,岂不诚有益乎?”

随即下令回军。

但是沐敬什么都好,就是一点不好。

就是垂垂老矣,英雄迟暮。

朱祁镇特地赐座,对沐敬如大臣一般。

朱祁镇见所有人都到齐了,对于谦说道:“于先生,先说说顺天府灾情?”

于谦说道:“是。”

随即于谦侃侃而谈,说道:“陛下以工代赈之计,已经安顿了十万民夫,与北京城墙,城楼,三大殿,等工程之上。”

“但是这些工程多在北京附近,而卢沟河水灾却在在东安,永清,固安,武清数县。除却县城之外,大多被淹了。”

“而北京务工的灾民,却大多是京畿附近的。”

“以臣之见,北京附近的灾民,不过财产受损,而此四县百姓,却是生死之间。”

朱祁镇听了,对这个现象。

朱祁镇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首先是北京灾情并不严重。

最少对比这个时代其他地方的天灾,北京的天灾可以说很一般了。毕竟别的地方受灾,决计不会有皇帝圣旨,大臣立即巡视,不知道多少军队,一起动手救灾。

很多人印象之中,无数人防守堤坝。在这个时代是不成立的。

倒不是军队不会投入救灾治水。

早在宋代,就有专门治水的军队了。

但是想想就知道,一支缺额几乎到了三分之一的军队,打仗不行,治水就可以了吗?

在京师有京营,乃是大明精锐所在,即便再怎么衰败,也苟延残喘到正德之后,依旧是朝廷的武力依靠。

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掉链子的。

北京天灾不严重,受灾的人数不多,但是下游灾情严重,更严重的乃是朝廷组织力缺乏,想将这些灾民组织数百里上京。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大臣在这一件事情持反对意见。

无他,北京乃是朝廷的脸面,大量灾民聚集在北京,朝廷脸上不好看,更何况,各路使节都在京师之中。

麓川的使节,瓦刺的使节,兀良哈的使节。

可是都在。

瓦刺使节还好,而今瓦刺也先,正在整理他父亲脱欢留下的烂摊子,即便是将姐姐嫁给了脱脱不花,脱脱不花与他也是面和心不和。

最直接的表现是,脱脱不花单独向朝廷进贡了三千匹马。

当然了,朝廷按照厚往薄来原则,高价回赠了脱脱不花很多丝绸,粮食,还有铁器。

这一件事情,还是杨荣在的时候定下来的。

固然有些迂腐,但是挑拨离间的意味,太明显不过了。

麓川使节一直在京中跑门路,向要向朝廷乞和。只是麓川使节倒是带了不少金银,但是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敢收麓川的银子。

甚至在朝廷大军临近云南的时候,麓川使节也放弃了。

朝贡之上,他带了多少东西,朱祁镇加码按照太祖的规矩,掏内库加码三倍回礼,对官说的是:“朝廷不可失礼于小邦。”

首节 上一节 129/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