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116节

张辅虽然是一个名将,或者说一个帅才。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细细算起来,英国公府也未必清白无辜。

别的不说,单单英国公府中数百家将,就说不清楚。

要知道,首先养家将是比养寻常士卒更费钱的行为。英国公那来的财力养,其次那就是英国公这些家将,都是百战精锐,这些人不在军中任职,却跑到了英国公府上。这也是问题之一。

要知道历史夺门之变,就是几个勋贵纠结家将,居然搞出数千军队来,里应外合之下,将紫禁城都拿下来了。

可见一斑。

其实各勋贵并非没有护卫编制的,朝廷自然是给了。

但是他们的家将编制,决计超额了。

是那种有不少人,名册在地方卫所名册上,却在勋贵府上当值。很多猫腻,根本不用细说,心知肚明即可。

对这些事情,张辅一来不能说,也不好说。

毕竟卫所制度运行到了而今,已经有了很大的问题,但是问题再怎么大,这也是朝廷祖制,皇帝可以说,但是张辅说了,就要承担政治风险。

至于而今在武英殿之中,只有张辅与皇帝两人。也是不能说的。

因为大多数相信皇帝能保密的人,都已经死透了。

最最典型就时姚错,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腰斩了。张辅认罪,他也知道,皇帝只有还有理智在,就不可能处罚他。

更多的话,却不能讲了。

张辅说道:“陛下信重,臣惶恐之极,只是此事兹事体大,一动不如一静。”

朱祁镇说道:“国公之意,朕知道了。在满朝勋贵之中,也只有国公是明白人。国公上奏开武学之事,朕已经看过了。”

“深得朕心,而今靖难名将,还有几人,朝廷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国公建立武学,为朝廷培养一批将领,正是解了朕的燃眉之急。”

“不过,朕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国公以为如何?”

张辅说道:“陛下请讲。”

朱祁镇说道:“朕准备将武官袭爵之权,从兵部转到武学之中。”

张辅一时间觉得不妙,各卫所官员世袭职位的继承,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五军都督府负责的,后来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负责。

到了后来,五军都督府完全变成了一个养老部门,这个权力就到了兵部手中,这个权力到了兵部,也就是官彻底压过武将的时候。

而今这个权力,还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掌管的。

正因为这个权力如此之大,张辅不明白这个权力怎么到了武学之中。

朱祁镇说道:“从今之后,各卫所所有世袭军官,除非有战功,都要从武学毕业之后,方能授职。”

纵然朱祁镇对军制改革之上,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不得不一步步的来,王骥久在兵部,他认为朝廷应该严格袭职。

用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而张辅提出武学,其中含义或许与王骥的想法,侧重点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一样的,认为卫所很多军官都是不合格的。

既然有这个共同的基础,朱祁镇自然也顺势而为,顺便给自己加一点私货。

别的不说,唯有武学毕业生才能袭爵,这所武学的重要性立即就成为媲美国子监的重量级学校了。

明朝国子监的没落之路,就很说明问题了。

在明初的时候,国子监学生是可以直接坐官的,所以国子监兴盛一时。到了后来科举兴盛,监生就没有前途了。于是乎,国子监这所学院也不行了。

大明三百个卫所,几千个世袭军官的家族。这些人想要袭爵都要通过武学,那么武学立即成为控制大明三百个卫所的重要节点之一。

张辅心中的武学,可没有这样大啊。

张辅说道:“陛下,如此一来,是要老师就不够了。”

张辅没有细算,就知道这个学校的学生,少说也有数千人,而大明国子监全胜的时候,大概有六千人之多。

在北京建立起一座,如此大的学校,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需要不少人手。

朱祁镇说道:“不会缺少老师的,如今北京城之中,有不少老将赋闲在家,未免太可惜了,朕觉得让他们进入武学教授毕生作战经验,却也是一个好去处。”

“当然了,这么多学生,也不需要诸位将军一个个的教。多从军中挑选出一些军官就行了。”

“朕想要大破瓦刺,决计不能让卫所在堕落下去。”

“就将这武学放皇宫附近,朕有时间也会去看看的。”

张辅这才明白,皇帝的心意。

张辅心中暗道:“这哪里是武学,分明是幼军。”

太宗皇帝为了培养宣宗皇帝,就为了宣宗皇帝建立了幼军,当然了幼军并非全部是小孩子组成的军队,而是由宣宗皇帝,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孙统领的军队。

这一批军队,也成为了宣宗皇帝的班底。

宣宗皇帝去的太早,其实宣宗皇帝也有给朱祁镇建立幼军的想法。只是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太小了,这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办。

太皇太后的执政理念,自然是务必安静,很多事情都按下来了。朱祁镇唯一向军中伸出去的手就是乾清宫侍卫了。

三百人的乾清宫侍卫,虽然已经换了不少人了,有不少人在乾清宫出来,奔赴各地了,就好像是朱祁镇伸出的一根根触角。

而今在张辅看来,分明是皇帝觉得,他对军队的控制不够。以武学的方式,对军队增加影响力。

张辅想明白了,也就放松了。

就勋贵的立场来看,他们更希望一个与武臣亲近的皇帝,皇帝想在武将之中培养自己的班底,这是一个好事。

张辅自然没有反对的意思。立即说道:“臣定然将这一件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朱祁镇说道:“除却这一件事情,朕还有一件事情,要拜托国公,国公听过大本堂吗?”

这一件事情之前就有风声,张辅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说道:“臣略有耳闻。”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

朱祁镇说道:“国家册封功臣,固然也有赏功罚过,激励人心之意,却也想与功臣,善始善终,国家勋贵为国之屏障。”

“先帝可以无忧而去。就是有英国公在。”

“但是正统元年,西北兵事,却要王骥督师,是因为朝廷没有大将吗?”

这个想法,朱祁镇当年有,但是而今却没有了。朝廷领兵大将青黄不接,固然是原因所在,但是太皇太后对兵权的警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殷鉴在前。

太皇太后岂能不做防范。

京师真正有威望大将,是一个不能动。这才让一个官有统领大军的机会。

朱祁镇说道:“太宗在时,我皇家与勋贵之间,可有如此生疏?说起来,即便朕不是皇帝,你我两家,也是同家之好。只是这分交情,到了下辈能有几分?”

张辅的父亲张玉是怎么死的?

在靖难东昌之战中,太宗皇帝陷阵,军中不知所踪。张玉陷阵寻找太宗皇帝,结果第一次寻找没有找到,返回本阵之后,发现太宗皇帝没有回来,就再次陷阵去找。

结果张玉这边陷入南军阵中,太宗皇帝就回来了。

但是张玉不知道。

张玉以不找到太宗皇帝,不回本阵的态度,被南军重重包围,力战而死。

所以太宗皇帝一直将张辅当做子侄。

不过,仁宗宣宗对张辅虽然也看重,却不如太宗皇帝那么看重了。关系没有那么亲密。

到了朱祁镇这里,朱祁镇对张辅的感觉,更多是外廷的一个大臣,军中大佬。至于私下的感情,却没有多少了。

“朕希望英国公世世代代为国家柱石之臣,而皇家与英国公家族,也是世世代代亲密无间。故而朕想着今后,经筵固然不错,但是还应该效仿太祖皇帝,勋贵与宗室弟子同在大本堂受教。所教授的自然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还有兵法战策。”

“而今朕尚没有国本,大本堂也无须大学士兼领,不过,英国公可否为朕照看一二。”

张辅顿时明白,他的猜测是对的。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极大的际遇。

如果英国公家族能世世代代的在大本堂之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每一代皇帝都有同窗之谊。又何必担心家族没落了。

张辅立即说道:“臣谢陛下隆恩。此事叫交给臣,臣定然办得妥妥当当。”

朱祁镇心中顿时一松,暗道:“这一件事情总算是定下来了。”当然张辅在朝堂之上,意气风发的样子,让朱祁镇知道勋贵虽然这些年,被官集团压下去了。

但并不是说,勋贵集团就一点力量都没有了。

别的不说,在土木堡之变后,勋贵还有能力在北京城之中发动夺门之变。就可见勋贵集团的潜实力之大。

张辅作为勋贵集团的领军人物,他既然点头了,即便官那边不答应,张辅也有办法让这一件事情通过。

朱祁镇送走张辅,随即在武英殿之中来回踱步。细细思量今日与张辅谈话。

对瓦刺的总战略方针,也就是与长城一线决战。

这个想法,朱祁镇心中还有一些存疑的。

但是武学与大本堂体系的建设,却让朱祁镇看到一丝军事改革的曙光。

大明军官体系,最顶端的乃是公侯伯三级勋贵,下面的就是世袭指挥使,世袭指挥同知,一直道世袭百户。

这个庞大的集团掌控着大明军权。

即便朱祁镇知道,这个庞大集团的根基,也就是从最普通的军户开始,已经有了腐朽的气息。

但是想在这方面动手脚,也是非常困难的。

任何关于军权的事情,一个弄不好,就是天下大乱。

大明历代皇帝都不是傻子。

他们宁可另起炉灶,建立类似于戚家军这样的将领私兵,也不愿意去触动这么大的利益集团,显然是有原因的。

但是不动这方面的事情,朱祁镇想要战胜瓦刺,只会永远准备不足。

所以,在处理这一件事情上,是很考验朱祁镇的手腕的。

从军事教育体系上插手。是朱祁镇推演过好多次了。

“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朱祁镇反复沉吟这一句话。

这也是他这样做出发点。

首先对上层勋贵来说,如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这样的人,虽然他们或许在卫所土地流失上,有利益存在。

首节 上一节 116/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