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天子

明天子 第110节

太宗起兵,也不过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在朝很多人都靖难之事的亲历者。

或许再过十几年,靖难之事,就成为臣之间,随意谈论的话题,但是而今却是一个极其高压的问题。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有些事情能说不能做。

太宗皇帝登基之后,因为得位不正,口中从来没有说过削藩两个字,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做了。

此事王将这块遮羞布拉开了。

这一件事情不管如何,王恐怕都不能在都察院待下去了,外放是最轻的。

朱祁镇说道:“王卿,此言差矣。张忠遗折之中说的很清楚了,大明藩王从此分内外,大明两京十三省,所封之藩王,一切如旧,但是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所封的藩王,才有领兵之权。但也受节制。”

“况且,此一时彼一时也,正如太皇太后所言,些许陈年往事,就不必再提了。朕连建庶人都赦免,关于靖难之间的是是非非,就在此处画上句号。”

“朕信得过诸位叔王。”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传令,以方孝孺等建忠臣后人,一律赦免。并加以追封。”

太皇太后听了,微微皱眉,心中却微微一叹,没有多说话。

其实有一件事情,朱祁镇不知道。

太祖年间,将藩王世子都聚集在南京读书,但是仁宗皇帝,汉王,赵王都在。

太祖皇帝最讨厌汉王,却喜欢仁宗皇帝,只是嫌弃仁宗皇帝体胖,但是仁宗皇帝与当时仅仅是世子的建帝,交情不浅。

但是交情归交情,该下手的时候,两边谁都没有手软。只是仁宗皇帝午夜梦回,未必没有想感叹过建之死。

只有太皇太后这个枕边人知道。

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镇这种表态,其实是一种让步。

其实大明朝士林之中,一直有同情建的风气。太宗皇帝一辈子不管是多少功业,都洗不清这个污点。

所以,解缙的冤案有人奔走,但是方孝孺的冤案,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但是江南士林之中,并非没有同情之心。

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实是对太宗皇帝一种否定。当然了,太宗皇帝面子,还是需要照顾的,所以方孝孺等人各种评价之上,大抵还要为尊者讳。

不过,即便如此,对南方士林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朱祁镇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也是知道。这一件事情是挡不住的。

即便他不做,将来的皇帝也要做。

因为大明士林之中,很多人都是号称从道不从君。方孝孺等人忠于建帝,在儒家道德上是没有错误的。

一直否认下去,反而伤害自己的统治基础。

特别是现在。臣势力坐大,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然此早要做的事情,就当做筹码扔出去吧。

“陛下圣明。”杨士奇听了朱祁镇话,立即说道。

随即下面的臣全部大声高呼:“陛下圣明。”

成国公见这情况,低声嘀咕道:“算了,方孝孺也算一个硬骨头。”

靖难集团对方孝孺等人的方案其实并不是多情愿的。只是张辅压着,不好说话而已。毕竟如果方孝孺是忠臣,他们是什么?

有些话不能想太明白。

王也跪下来,只是他口中却什么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今后几日,他大概要离开京师了。

连罪名都是现成的,离间天家。

朱祁镇暗出一口气,偷眼看了太皇太后一眼,太皇太后也在看着他,目光之中却充满了淡然。

朱祁镇只觉得不过一会儿功夫,后背就有一点微微发凉,是被汗打湿了。

为了将这个想法通过。

朱祁镇心中做了不知道多少准备。

这准备并非在今日都准备的,而是在数年前,第一次见张忠的时候。

那个时候,朱祁镇就发现一个问题。

大明在对外战略,其实相当不利于扩张。太宗皇帝虽然对外大加征伐,但是对太祖留下的制度,却在口头上遵从。

朱祁镇想将大明推上极盛,他首先需要一个理论基础。

汉武帝想北伐匈奴,还要先推举公羊家,高举大复仇的旗帜。封建策固然是张忠一生智慧的结晶,但也是朱祁镇通向大帝的第一步。

从今天开始,太祖皇帝限山隔海,列十五不征之国的对外总方针,就变成了,内郡县,而外藩国的政策。

这种政治转向,或许今天,乃是今十几年,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当几百年之后,人们探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无不以这一次会议为关键转折点。

这当然是后话了。

“陛下。”杨荣说道:“既然定下外以封建之策,那么却不知道以那位藩王镇守麓川?”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是废话的话,但是又不能不问。

谁都知道,襄王此刻在京师。

不是襄王会是谁?

果然。朱祁镇说道:“襄王乃是朕的王叔,既长且贤,就令襄王就蕃麓川,兵部准备好三护卫。并各色官员,助襄王叔一臂之力。”

柴车说道:“臣遵旨。”

太皇太后也说道:“宜早不宜迟,既然定下来,就让襄王先去军中吧,内阁商量一个名目出来。”

太皇太后这一次主要目的就是为襄王铺路。自然要将这一件事情给敲定了。

杨荣听了,却皱起了眉头,出列说道:“太皇太后,臣以为军中兵危战急,襄王还是在大事抵定之后,再去不迟。”

朱祁镇立即明白,杨荣的担心,与他之前的担心一样。

果然削藩作为政治正确已经在中枢官之中深入骨髓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

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

见如此情况,朱祁镇反而放下心来。

如果说,朱祁镇对襄王在云南领军没有一点忧心,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有人比朱祁镇更担心。

就是广大的官集团。

因为朱祁镇是为了自己的屁股下面的位置担心,但是广大士大夫对此,却更是恐惧无比。

官是维护大一统的立场,是完完全全毋庸置疑的。即便他们再怎么对皇帝颇有微词,甚至政见不一。但是维护皇帝本身来说,却比谁都积极。

这是士大夫性质决定的。

这也是官一直被皇帝支持的原因。

武将权力大盛,是唐末五代的局面,但是官权力大盛,最多皇帝垂拱而治。

在面对任何对于皇权的威胁,他们比皇帝本身还要敏感。

杨荣想让襄王等打胜之后,再过去就是这个原因了。襄王的身份在这里放着,不过有没有职位,他在军中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

南征军毕竟有十几万,是一支庞大的力量。

只是这个结果,太皇太后却是不能接受的。太皇太后说道:“襄王今后留在麓川,少不得经历战事。而今让他跟着保定侯历练一二,也好将来独挡一面。怎么?杨荣你觉得有问题吗?”

杨荣被太皇太后不阴不阳的一问,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杨荣对太皇太后可是畏惧的很。

当年废后一事上,杨荣作为宣宗皇帝的谋主,可没有少被太皇太后蹂躏。自然知道女人不讲理起来有多么可怕。

不过在原则问题上,杨荣不想多做妥协,说道:“太皇太后所言极是,既然襄王殿下也没有领兵经验,贸然领兵,恐怕误了军机大事。不如这样吧,就让襄王作为监军。与王骥一并行事如何?”

真正决定云南战事的有三个人。

沐昂乃是黔国公而今主事之人,也代表了云南本土的军事力量,保定侯孟瑛。作为主帅,一切军事指挥的核心。还有兵部尚书王骥。

王骥虽然有指挥西北大胜的经验。但是在军事上,朝廷还是相信保定侯这一员老将。王骥的就是更多方面放在后勤维持上。

杨荣看似给了襄王监军的权力,却将襄王与王骥放在一起。

王骥是谁的人?

是杨荣的人。

被杨荣当做自己的代替者。

杨荣对王骥最为了解,不用去想,襄王与王骥在一起,王骥定然会将襄王给看得死死的。王骥再怎么说,是士大夫出身,乃是进士及第。在政治立场之上,根本不用怀疑。

太皇太后对此并不满意,正要说些什么?

杨士奇说道:“陛下,太皇太后,襄王去麓川,按照惯例当营造王府,只是麓川尚在敌手,又地处天南,大兴土木恐怕不好,臣以为要不户部拨银三十万两,派有司随襄王去麓川之后,再做计较。”

“太皇太后以为如何?”

朱祁镇听到三十万两,嘴角微微抽搐一下。

这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收买,行贿。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一套还真管用。

万历皇帝为了,让李太后放弃权利,可以花大价钱让潞王之国。而光绪皇帝为了让慈禧还政,也是花了大力气修建颐和园。

杨士奇心中所想,比朱祁镇要多一点。

朱祁镇猜测,杨士奇恐怕觉得这一件事情,是太皇太后为自己身后事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之内,有好几件大事,都是皇帝一人做的。好像太皇太后根本不存在一样。从这一点上,但凡有一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看出来,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也正是太皇太后还政在即。

所以太皇太后才担心自己的身后之事。想要将唯一的亲生儿子安排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以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妥协,恐怕还有这样的原因。

朱祁镇看着杨士奇沉静如水的目光,心中不住的揣测,却也不知道对与不对。

太皇太后却沉默了一阵子。说道:“既然首辅就这样说了,就这样定下来吧。”

首节 上一节 110/10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是科技大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