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289节

吴三桂看到身后的新军也动了起来,心头安定了不少,继续指挥大军向清军靠近,双方随即接战。

惨烈大战先在关宁军步兵与尚可喜部之间展开,看到尚可喜确实在卖力与关宁军厮杀,阿济格那颗芥蒂的心,总算是稍微放下了些。

他拿起望远镜,目光阴寒的看向远处列阵的关宁铁骑,他知道吴三桂就在其中。

此时,阿济格对吴三桂的恨意,远远的大于对唐宁。

尚可喜部的战斗力与关宁军还是有差距,再加上其部原本士气就不是很高,而关宁军士气高涨,顿时被杀得一阵人仰马翻,防线越发不稳。

阿济格脑袋一转,向旁边一个蒙军将领微一颔首,那人立即意会的领命而去。

没有多久,一队骑兵便隆隆的从后方冲出,绕了个半弧,直接向着关宁军步兵的左翼冲去。

吴三桂自然防着这一手,他一声令下,立即有三千骑冲了出去,直接冲向敌骑,他知道那是蒙八旗的蒙军,战斗力不容小觑。

看到对面有骑兵冲来,蒙军自然不敢再冲击关宁军步阵,否则的话,容易将侧翼暴露给关宁铁骑。

对关宁铁骑,他们也不敢小视。

随即,双方骑兵也凶狠的对战在一起,杀得非常惨烈。

唐宁率主力出现在吴三桂东南方向若里许左右,远远的观察着这边的战斗。

吴三桂知道,唐宁起了当初多尔衮一样的心思。

当初,他吴三桂向多尔衮投降之后,多尔衮也是先命他率关宁军全力抵抗李自成的闯军,既消耗闯军的实力,又消耗关宁军的实力。

在看到关宁军由于兵力悬殊快要支撑不住,闯军已经疲惫不堪之际,迅速的出兵直击闯军侧后,一举将闯军击溃。

现在,唐宁肯定也是打着这般心思,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站在唐宁的角度,这确实是最好的战略。

吴三桂自己也知道,自己反复投降,唐宁对自己的信任度肯定不高,不拿出足够的诚意,以后想要在唐宁手中获得什么,那也很困难了。

“杀”一声令下,吴三桂直接率领所剩部队,主动向着清军阵营左翼杀去。

看到吴三桂将所有部队全部投入了进去,唐宁目光也是微微一凝,他原本以为吴三桂保存这几千骑兵,等着阿济格有所行动才会应对,没想到其反而主动发起了进攻。

这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不过微一细想,也能够理解。

纵览吴三桂的一生,枭雄还算不上,但奸雄差不多了,凭借一人之力,直接影响了大明和清廷两朝的命运。

为了自己的前途和野心,以整个关宁军和家庭做赌注,他也敢于舍弃,整个吴家可谓都是因他连累死的。

现在吴应熊应该还是个小孩子,这次怕是要死得更早了。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二四二章 铸铁炮

关宁军的战力虽然不错,阿济格自然不会太放在心上,他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唐宁的新军这里。

他清楚,唐宁在边上虎视眈眈,肯定是在等一个时机,一旦八旗军露出破绽,唐宁就会像一匹恶狼般扑上来。

所以,不能像当初的李自成一般,投入所有力量只为了对付关宁军,一旦没有迅速拿下,反被关宁军拖住,那就很危险了。

可现在没想到,开始还没有多久,吴三桂便这般果决的将所有兵力投入进来。

他不知道是唐宁的意思,还是吴三桂自己主动表决忠心,但他不得不出兵应对,因为吴三桂直冲的左翼是尚可喜部的步兵。

此时尚可喜部抵挡关宁军步兵本就有些艰难,如果再被关宁铁骑冲击,势必会迅速崩溃。

阿济格不敢再看着尚可喜与关宁军对耗了,必须得稳住尚可喜部,一旦其崩溃,那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事到如今,也只能相信尚可喜了。

阿济格一边调集近五千满蒙八旗步兵去支援尚可喜部,一边驱动近四千骑兵去应对吴三桂的骑兵进攻。

至此,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吸引了两万余人的清军,阿济格手上可用的最后兵力也只有万人左右了。

阿济格亲自捏着的这万人,不但要时刻着正在激战的战场上的情况,还要分心着唐宁的举动。

同时,阿济格还要尽量的隐藏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距离新军阵营已经很近了,一旦被发现,新军那厉害的火炮恐怕随时都会降临。

他虽然狂妄、火爆,但并不傻,博洛的下场就是鲜明的例子。

唐宁看向身边不远处的孙克咸道“孙团长,该你行动了。”

孙克咸正准备应令,却听一旁的孙临说道“大人,不再等等吗”

唐宁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立即说道“关宁军以后还有用。”

孙临立即明白,随不再多言,孙克咸连忙应令,立即整队出发。

除了孙克咸所部近两千人,随行的还有卢光祖的近五千人。

卢光祖是左梦庚麾下,其部在福建也按照新军的练军方式训练了几个月时间,唐宁也对其部武器装备更新了不少,让其部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虽然此时卢光祖手中兵力远远多于孙克咸,但其依然要听令于孙克咸。

新军一动,阿济格自然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神情顿时凝重了起来。

虽然新军只派出了不到一万的步兵,但这次阿济格不敢再小瞧了,立即派出五千骑兵应对,剩下五千人作为最后的预备队救急。

此时,阿济格才深切的知道自己手中兵力的捉襟见肘。

可是,让阿济格震惊的是,新军的阵形又变了,摆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阵形。
首节 上一节 289/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大汉皇权

下一篇:清末之帝国崛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