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244节

“必胜,必胜,必胜……”

即便是见惯了各种场面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望远镜中看到狼狈逃蹿的敌军,也是激动得连连捶胸。

再看到城垣上原本士气低迷的士兵,此时一个个兴奋异常,便更加激动,眼中放出锐利的光芒。

“黄将军,有此神兵,扬州府固若金汤,固若金汤啊。”史可法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对黄海如的不满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正是黄海如一开始就动用g42的主要原因,既可重长己方士气,又可让刚投降不久的叛军心生敬畏和恐惧。

看着狼狈逃回的残军,李成栋脸色阴沉,他本想在多铎面前好好的表面一下自己,却没想到偷鸡不着蚀把米,一开战便败得这么败,连城墙都没摸到。

不但损失了大量士兵,还遗失了大量武器和攻城器械。

负责指挥的参将上前单膝跪地,神色悲愤的道“大人,新军火器太可怕了,两百丈开外即可射击,盾车,战车皆不能挡。中者死状极惨,躯体被洞穿,被撕碎……”

“够了……”李成栋大喝一声的制止,脸上肌肉一阵抽动,心头一片骇然。

如此的话,确非战之罪,但他却不能用这个借口向多铎答复啊。

可这般的话,想要将扬州城攻取,却是千难万难,原本的信心一下子消减了不少,甚至不知道自己投降了清军究竟是对是错。

多铎自然也时刻关注着这一战,当听说李成栋部第一战便以如此滑稽的惨败收场,原本平淡无波的脸上也忍不住露出震惊之色。

“真的有神兵?”有人小声议论着。

多铎眉头一挑,呵斥道“何来神兵?若真是无敌神兵?黄海如岂只敢龟缩城内,不敢出来一战?”

但是多铎这句话刚说完没有一会儿,就有急报传来,扬州府的西城门打开,守军放下吊桥公然出来。

多铎目光微凝,后续情报来报,原来是守军想要收集战利品,把能带走的器械和物资全部收进城内。

这般公然打扫战场、收缴战利品的行为,多铎仿佛看到了黄海如对自己的无尽蔑视。

“传令下去,让李成栋整军再战。”多铎面色阴沉的下令道,并遣贝子屯济前去督战。

李成栋无奈,只得重新整军,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随即,派出八千人发起第二次进攻,依然是在距离城门两百丈左右的距离被击溃,甚至败得更快。

因为进攻的士兵看到躺在地上的尸体如此惨状之时,军心便已经动摇,在城垣上的恐怖枪声一响起时,迅速的崩溃了。

“后退者死,后退者死。”指挥的将领即便大声喊叫也无法阻止。

后队立即举起屠刀杀向退回的前队,顿时杀得一阵人仰马翻,但回过神来的前队士兵不甘受死,立即反击,双方战成一团。

“让我们去送死,谁也别想活。”

“新军有神兵,前进就是死,必死之路让我们去送死,那大家就一起死。”

“反了,反了,反了这群狗娘养的……”

各种怒骂声四起,退回来的败军和后队士兵搅成一团,李成栋目光阴沉的看着这一切,立即派出一队士兵支援后队,狠辣的将前队溃逃的士兵镇压下去。

一时间,惨叫不断,血雨腥风。

清军督战的贝子屯济木然的看着这一切,他看出李成栋是个心狠手辣之人,这些降军虽然贪生怕死,但确实新军的火力太猛了。

凭借坚城和利器,此般进攻,确实伤亡太大,恐怕换上任何一支降军都容易崩溃。

如果再强令这种如同送死般的进攻,恐会生变。

于是,屯济返回,亲自将情况告之于多铎。

多铎脸色微沉,斟酌一番,下令罢兵,等待后方的红衣大炮抵达之后再行进攻之事。

翌日下午,清军的三十门红衣大炮运抵,沉重的大炮沿途之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也带来了清军的莫大信心。

多铎不再耽搁,立即一声令下,十门红衣大炮第一时间被推上战场。

之所以是派出十门火炮,是因为他也听说过新军的火炮很厉害,谨慎起见,还是小心些。

这些红衣大炮可是他们的宝贝命根子,攻城掠地就靠它们了。

十门红衣大炮运抵到距离扬州城西城约三里处停下,准备布设炮兵阵地。

因为这里视野好,射角也好,一阵炮击过后,扬州城那长期未修缮的城墙,必然会崩塌。

届时,在城垣上的新军,即便有神兵也阻挡不了。

清军炮兵顾不得疲惫,立即忙碌起来,并不时的看向扬州城的方向。

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凝望着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他们。

突然,“呜呜呜……”的呼啸声响起,一枚枚如同陨石般的炮弹飞射而来,狠狠的砸下。

“轰轰轰……”的恐怖爆炸声响起,大地在震颤,如同飓风般的冲击波在呼啸。

沉重的红衣大炮被掀翻,一个个士兵更是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被汹涌的直接吞没。

这一幕,在另一处同样发生着,甚至更加恐怖,正是清军主力所在方位。

多铎以为驻扎在距离扬州城外二十里开外就安全了,实在是异想天开。

黄海如昨天没有第一时间使用150毫米榴弹炮,是因为想确认多铎中军营帐的位置。

要是能够直接将其中军营帐给覆盖掉,那事情就简单多了。

但是,敌军数量众多,营地覆盖的面积非常大,情报人员想要锁定多铎等主将的营帐,实在是太困难。
首节 上一节 244/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大汉皇权

下一篇:清末之帝国崛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