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156节

实在是如今大明的官场太腐败了,从上到下很难找出几个真正清廉又有能力的清官。

总不能把这些人全部一锅端吧,这样带来的问题只会更大,所以唐宁也只能找出一些典型的整治,收效远不如预期。

如果不是于成龙离广东太远,唐宁早就派情报部的人去山西找他了。

可实在是没想到,他自己不远千里的跑来了。

于成龙是山西人,此时的山西已经基本被清军占领,身系黎民百姓的于成龙很想为这混乱的世道做些事情。

他深知,想要真正的做出一番事业,必须进入官场,所以他便一次次的参加科举考试。

但因为性格耿直,又不愿意贿赂考官,便次次落榜,所以现在的于成龙还是一事无成。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成龙从一个晋商那里听到了潮州府的事情,顿时被潮州府的一番景象所吸引。

山西处在陕西和京师之间,大明的腐败和北方的农民起义,于成龙见得太多太多了。

他本以为偌大的大明已经找不到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的地方了,心中甚是凄苦。

可是,潮州府却如一盏明灯突然出现,照亮了整个大明,照亮了于成龙那颗火热的心。

不管潮州府的事情是不是传言中的那么真实,于成龙都决定前来看看,距离阻隔不了他那颗坚韧的心。

正史中,于成龙第一次入仕,便是到广西一个极度贫困又混乱的小县城当知县,他都没有被困难和距离所吓倒。

现在,他一无所有,还有什么顾忌的?

只希望潮州府如传言中那般,不以出身论英雄,只要有抱负,有能力,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即便如此,于成龙的心,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他感觉自己除了读了些书之外,也没有多大能力。

这份担忧,迅速的被他压下了,即使在潮州府无法崭露头角,自己还算年轻,还可以进入人才济济的潮州学院学习,相信总有出头之日。

于是,于成龙告别家人,携带一些干粮、轻装上阵的就出发了。

一路风餐露宿,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潮州府。

和沿途经过的州府不同,一进入潮州府城,于成龙便被潮州府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吸引了,顿感传言不虚。

于成龙一开始的想法就是进入潮州学院学习,然后再寻机进入官场。

凭借学识,他顺利的进入了潮州学院。

可是刚上课才两天,他就被老师叫出来,然后被几个人请走了。

如果不是这几个人礼遇有嘉,于成龙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事,但左思右想自己根本没做过什么事。

小五将于成龙出现在潮州学院的事情第一时间告诉给了唐宁,唐宁立即放下手头上的事,安排人将于成龙请过来。

如果是在举贤楼,唐宁就会亲自去了,但那是学院,他如果亲自去见一个学生,并把这个学生安排到一个自己想要他呆的位置,恐怕影响不太好。

再说以于成龙现在的身份,唐宁派人请他到唐府,也不算怠慢。

当出现在唐府门口的时候,于成龙都怀疑是不是走错地方了,于是狐疑的看向和他一起来的几人。

“于先生,请,我们家大人要亲自见你。”其中一人笑着拱手道。

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从宽阔的大门中走了出来,正是小五,几人连忙躬身行礼“沈大人。”

小五原名沈肖龙,小五是他的家人还有唐宁夫妇及宋云婉几人私下里才会叫的。

“你们退下吧,我带于先生进去。”

“是,大人。”几人连忙应命离去。

于成龙有些发愣,直到小五客气的对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才反应过来,有些忐忑的跟着小五一起进了唐府。

其实小五也不知道,自己家大人为什么会这么重视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和名录上其他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作为现在新军情报部部长,他自然是查过于成龙的信息,连年参加科举,都快三十的人了还没有中举,可谓一事无成。

但自家大人,不但将此人列在名录上,而且排在前六位,可见对此人的重视。

虽然弄不清原由,但小五丝毫不怀疑自家大人的眼光,所以对这个人也比较上心。

可实在是山西离潮州府太远了,而且于成龙名声不显,山西又处于一片战乱之中。

想要在偌大的山西永宁州找到这样一个人,实在不易,因此一个多月时间过去,都一无所获。

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居然在潮州学院把此人给找到了。

得到消息的小五当时还有些不太相信,直到获得于成龙的学籍和通行证信息,才确认此人就是自己要找的于成龙,便有了现在一幕。

唐府的正屋中,唐宁已经在等候了,看着小五带着一个皮肤黝黑的消瘦中年人进来,便知此人应该就是于成龙了。

其实现在的于成龙还不到三十岁,根本称不上中年人,只是外貌起来了比较老成罢了。

他前几天才从几千里外的山西赶到广东,从夏天走到了深秋,几个月的风餐露宿还没有缓过来,也很正常。

看到坐在正屋中央的那个年轻人,虽然没有见过,但于成龙一下子就猜到了是谁。

小五正要向于成龙介绍唐宁,却是见到于成龙直接跪伏下来行礼道“草民于成龙,见过唐大人。”

唐宁微微一愣,但随即说道“于先生,不必客气,请起。”

于成龙抬起头,看到唐宁微一点头,先谢过才起身。

唐宁又一指旁边的座椅,说道“请坐。”
首节 上一节 156/3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大汉皇权

下一篇:清末之帝国崛起

推荐阅读